羅東街,為大正九年(1920) – 昭和二十年(1945)間存在之行政區,轄屬台北州羅東郡。
即今宜蘭縣羅東鎮。
街庄原名原屬羅東堡之羅東街、阿里史庄、竹林庄、十六份庄、十八埒庄、月眉庄、打那岸庄清水溝堡之北成庄、歪仔歪庄;
羅東街轄域內分為羅東、阿里史、竹林、十六分、十八埒、月眉、打那岸、北成、歪子歪九個大字。
羅東鎮原本是一片未開發的山林地帶,有很多野生猴子群居在此,
原住民辯稱猴子為『老董』,後來漢人移入蘭陽平原時便沿用此名稱這裡為羅東;
清嘉慶9年(1804) 彰化平埔族頭目潘賢文和茅格帶領1000多名的住民來到羅東地區,並建立阿里史部落和阿束社部落,
逐漸開啟了羅東地區的開發歷史,
嘉慶17年(1812)清朝政府於羅東設司巡檢,之後漢人的移墾範圍漸漸進入羅東的十六份(羅莊里、南昌里)、
北成(北成里、北投巷)和歪仔歪(仁愛里),因此與漢人的衝突也十分頻繁;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
台灣總督府命陳純精為羅東街長,致力於林業相關產業,因為當時太平山伐木業相當興盛,木材由鐵路運至羅東
作為加工轉運中心,羅東便成為蘭陽平原的商業中心,
1950年宜蘭縣設縣並將羅東鎮列入範圍至今…….
羅東鎮境內地形以平原低地為主,主要的市區發展在火車站附近的中正路、中山路和公正路,
往外連結台9線、台7丙線和外環道路,是交通條件相當優越的地理位置。
中正路是羅東街上最古老的街道 ;
在沿著中山路及中正路的主要街道旁, 除了老廟之外, 還能看到一些日治時期的街屋建築…….
大正11 年(1922),羅東發生一場大地震,震安宮等廟宇震損。
此時,新協泰商號胡慶森與王長春兩人,迅即主倡重建,並由該二人,以及羅東街長陳純精和地方仕紳藍新、
藍廷珪、嚴新榮、張阿力、陳振光、王長春、陳進財、黃承爐、林玉麟、林燦然、蔡士添、潘豐灶等數十位為建築發起人,
由此可見, 舊街的街屋應該也是當時所興建 ?
五福眼科診所原為日籍清野滿正郎醫師所創設之清野醫院,
戰後清野被遣送回日本前,將建物賣予陳五福,此舉違反「日人財產不得交易」之禁令,按規定交易無效,
但清野所得金錢己花用殆盡,無力返還,本建物遂為陳氏所有,
這是戰後接收期間,台日人間財產交易少數成功的特殊案例。
民國35年(1946)陳五福從台大醫院辭職返鄉,得知清野有意出售醫院,遂集資買下開設五福眼科診所。
外觀敷以雨淋版,屋頂鋪設日式黑瓦。主入口以突出式門廊強調之,同時並將唐博風式之屋頂簡化成垂直
於主屋屋坡之兩坡斜頂。建物兩側則以切角頂作為收頭。
整體建築形式充分表現出日治時期小型醫院或診所之特徵。
位於中正路城隍廟旁邊有一棟拆除到僅剩一間的街屋 , 山牆上擁有美麗的泥塑 ;
據說此即為昔日羅東街長—陳純精公館之所在 ;
明治二十九年(1896)陳純精結束私墊教育,進入宜蘭國語傳習所甲科生就讀,專攻國語(日文)。
明治三十一年(1898)3月畢業後,受命擔任宜蘭地方法院通譯。明治三十五年(1902)轉入宜蘭廳,
直到四十一年(1908)辭職轉任羅東區長。
明治四十一年(1908)2月,陳純精被任命為羅東區街莊長;1910年,街莊長制遭廢除,他改任羅東區長。
大正二年(1913)2月,被授與紳章。[2]大正六年(1917),陳純精創立羅東信用組合,參與地方的開發 ;
大正九年(1920)市區改正後,陳純精任命台北州協議會員,並兼任羅東街街長。
他在羅東街長任內,做出許多影響地方深遠的建設………
從昔日的照片看來, 原本三連棟寬的建築, 規模恢弘 ; 街屋前還有嘉普醫院的字樣 (更之前據說是渡嘉敷醫院 )
文獻記載好像是陳純精女婿的所開設…….
(據說最近已拆除 ?)
中山路上的四連棟街屋原由五結吳阿益、日治時期的羅東街長陳純精及傳枝集資興建而成。
民國50年(1961)由郭氏買下中棟,經營雜貨至今(至後期加入五金販賣);
民國57年(1968)右棟出租於羅東官派第二任鎮長-陳錫欽經營眼科診所,後再租於捷佳機車行(YAMAHA);
右側二棟先後轉賣於台灣銀行、聖母醫院,至羅東藥局取得所有權後,
持續出租給一般商家營業(現為吳記小吃)。
羅東街道上的日治街屋已所剩不多 ;取而代之的是外圍的餐廳 ,
提供給就舊街的一些新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