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美軍在日本長崎、廣島投下了原子彈,台灣也結束了將近五十年的日本殖民歷史,
就在那一年,李欽賢出生在台北艋舺一帶。如今走過大半輩子,李欽賢扮演著許多角色—
他是個本土畫家,是個旅行家,同時也是個作家,
他研究藝術史,寫台灣幾乎被人遺忘的人文風景,也寫台灣在日治時期的歷史文化。
現為台灣筆會理事的李欽賢,更是一個特殊的鐵道迷,一個資料蒐集狂。
李欽賢 簡歷
1945 生於台灣台北。 1968 畢業於國立台灣藝。
1984 出版《中國美術東漸散論》。 1991 自立早報〈美術域外〉專欄執筆。 1992 出版《台灣美術歷程》。
1993 出版《日本美術史話》、《日本美術的近代光譜》、《浮世繪大場景:江戶市井生活十帖》等書。
1994 至台灣古老驛站踏查。 出版《1994最後火車站 ~ 李欽賢台灣舊驛巡禮》以及連載於聯合報〈鄉情版〉。
於《自立晚報》、《雄獅美術》等刊物發表〈水牛圖像--黃土水傳〉。
1995 於自立晚報本土副刊撰寫〈歷史風景散步〉專欄。
1996 出版《國民美學:美術域外探索人文》、《斯土繪影》、《大地.牧歌.黃土水》、《黃土水傳》、
《台灣美術閱覽》、《台灣古老火車站》(與洪致文同撰)等書。
1997 出版《色彩.和諧.廖繼春》、《氣質.獨造.郭柏川》、《台灣人文風景100點》等書。
小的時候,李欽賢家住在西門町的電影街附近,
一下課每每吸引他駐足的,不是同伴的嬉鬧呼喚,而是一位畫電影廣告看板的鄰居。
從模仿畫電影明星廣告開始,李欽賢燃起對繪畫的興趣,不但讓他著迷得連學校的正統繪畫課都不想上,
也一度讓他的家人擔心他一輩子,只會當個畫廣告看板的。
後來選擇唸國立藝專,李欽賢的興趣又進入了藝術史的研究當中。
李欽賢發現,台灣美術要到一九二○年代末,才開始透過日本與世界思潮互通聲息,
因為如此,李欽賢也開始搜集資料,
主動為黃土水、廖繼春等台灣美術家寫下紀錄, 希望建構出那一段過程。
從藝專畢業後,李欽賢成為國中教師,工作之餘,總愛以火車、客運代步,
從基隆和平橋到暖暖水源區,從花蓮日本移民村到屏東石門古戰場,他一路走遍台灣的每一個角落,
包括已接近荒廢或幾乎被遺忘的地方,然後用畫筆紀錄,那個地方的現況,
或者找尋它們在歷史上的文獻資料,想像當時的時空再加以描繪下來。
因為繪畫,因為旅行,因為接觸日本殖民時的台灣歷史,李欽賢成為特殊的鐵道迷,
別人用相機紀錄鐵道,他則用畫筆,別人用幾秒鐘時間拍下車站影像,他用幾小時甚至半天時間,
站立在舊車站前,以沉澱過的情感一筆一畫將車站紀載於畫本裡。
一有空,李欽賢就選個車站,一個人獨自前往﹔有的小車站,從日治時代就已建起,
隨著世代演替與交通發達而逐漸沒落,雖然老舊的建築尚在,但除非歸鄉之人,現少有人會經過或使用,
但那就是李欽賢最愛停留的車站。
要完成一幅畫,對於李欽賢來說,歷史的認知、人生的經歷、體力的跋涉、情感的投入等等,都是必要因素。
要畫一個地方風景、一個車站,我最先會準備的,不是顏料和畫筆,而是資料的蒐集,
先了解它的歷史文化,才能對它產生感情。
這幾十年來,豐富的行程累積,讓李欽賢足以整理出數百個不為人知的台灣文化景點,
以及鐵道車站的繪圖與資料收藏,寫成書冊,繪畫台灣史蹟。
最近,李欽賢也寫成《台灣的古地圖︱日治時期》一書,將多年來所蒐集的台灣史料,
藉由日治時期的台灣鳥瞰地圖,描述當時的美術成就與台灣歷史背景。
近期在圖書館裡看到李欽賢所著的《台灣美術歷程》基隆地區。
其中有一些日治時期基隆街道上的手繪圖稿 ;
雖然描繪自日治時期的一些寫真帖 , 筆意率性 ;
但透過筆觸 , 很明顯地多了一些人文的熱度 ………
誠如筆者自己說的 :
要畫一個地方風景,要先了解它的歷史文化,才能對它產生感情。
「鐵道畫家」是他的封號,「美術史研究者」更是他的領域,
對歷史風景獨到的見解,更讓他一頭栽進書寫「台灣古地圖」和「台灣風景繪葉書」的世界。
李欽賢用一種自然的方式將書寫與繪畫結合,
冷靜清晰訴諸文字,揮灑熱情盡在畫中。
用不同的方式來記錄文化資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