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7886.JPG - 再訪  基隆神社

中正公園忠烈祠一帶的山頭,清代、日治初期時,稱小基隆山。明治44(1911) ,日本政府在此建神社,

奉祀大物主命、崇德天皇二神,初名為基隆金刀比羅神社 ,

大正三(1914) 後,合祀天照大神、造化三神、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改稱基隆神社,一般人乃稱此山頭為神社頂。

戰後,市政府將此神社改為忠烈祠,供奉先賢先烈。

DSC07887.JPG - 再訪  基隆神社DSC07830.JPG - 再訪  基隆神社

 

基隆港南岸舊稱大基隆,為清代以來臺人主要居住的舊市街;日治時期日人移入基隆則多集中在基隆港東岸地區,

 

即哨船頭、義重橋街以及鼻仔頭街,稱為「小基隆」。

 

DSC07831.JPG - 再訪  基隆神社

 

區域因配合基隆築港,多為重新填埋土地之新生地,殖民政府正好可規劃做為日人移居之區域,

故小基隆的居民多為日人,鼻仔頭甚至高達82.99%,幾乎純為日人區。

DSC07829.JPG - 再訪  基隆神社

 

隨後於1910年代基隆進行的市區改正,也是以小基隆區域為優先實施區,並規劃較大道路、街廓以及設立公共機關,

日人陸續在小基隆區域以及田寮港區域擴,分隔大小基隆的田寮港(),形成基隆臺、日人的分界。

 

DSC07840.JPG - 再訪  基隆神社

 

 

金刀比羅神社本社位於現今日本九州香川縣,成立年代已不可考,原本稱金毘羅大権現,祭祀佛教神祇金毘羅

藥師如來十二神將之一。因其位置位於象頭山上,可俯視瀨戶內海,加上金毘羅亦有鱷魚神格化的傳說故事,

故演變為具有航海守護神的性質

 

DSC07886.JPG - 再訪  基隆神社

 

 

日人要在以港口為特色的基隆倡建地方神社,金刀比羅神社的分靈是再適合不過。

如同媽祖對於渡海來臺漢人移民的重要性,日人亦希冀金刀比羅神社的分靈能保護常於日臺間從事航海貿易、漁業的日人。

 

DSC07841.JPG - 再訪  基隆神社

 

故除了基隆外,高雄(打狗)、蘇澳等港口由日本移民所建立的地方神社,一開始也是以金刀比羅神社作為分靈。

 

1910年在《臺灣日日新報》首見基隆日人籌建申請金刀比羅神社的報導。

 

DSC07834.JPG - 再訪  基隆神社DSC07835.JPG - 再訪  基隆神社

明比實平(1863-1914),愛媛縣人,1895年隨日軍來臺,在基隆經營礦業、酒類販賣有成,並跨足水產業,

 

活躍於日治前期基隆臺北政商界,死後其子明比憲吾改名為明比實平承繼在臺事業。在《新臺灣(御大典

 

奉祝號)》提到,明比實平以敬神家為己任,獨力周旋勸請金比羅神宮於今基隆神社之地。

 

DSC07836.JPG - 再訪  基隆神社

 

不用舟車勞頓至臺北的神社,讓基隆與鄰近地區的人民可以容易參詣。

 

1910年,經由臺灣土地建物會社社長木村泰治的引介,臺北廳城內的礦業家田金三郎、艋舺礦業家荒井泰治、

城內建築業者澤井市造一同發起募捐,再與基隆廳田寮港礦業者佐藤一景、木村久太郎,以及臺北廳的

木下新三郎聯名申請神社建立。

 

 

DSC07832.JPG - 再訪  基隆神社DSC07833.JPG - 再訪  基隆神社

 

191011月基隆金刀比羅神社舉行地鎮式(類似破土儀式)開始建造,1911逐漸完成本殿與石階。

同年由也是神社發起人之一的澤井市造,遠至香川縣金刀比羅本社迎取分靈暫置於臺北住所,

至本殿落成後,19123月才舉行遷座式…….

 

就在剛完成鎮座式不久,同年底舉行神社寄附金相談會,會中決議要將神社改名為基隆神社。

據說是為了方便對外募款所致…….

 

DSC07837.JPG - 再訪  基隆神社DSC07838.JPG - 再訪  基隆神社

 

 

1921年至1924年,基隆神社曾與慶安宮等廟宇舉辦聯合遶境,也

曾透過地方輿論長期推動昇格,終於在1936年昇格為縣社。

 

DSC07839.JPG - 再訪  基隆神社

目前殘存的遺跡包括:  參道, 石燈籠以及一對高麗狛犬 ;

 

因其地處港側的山丘上,可遠眺基隆內港與市街,成為當時當地的風景

名勝以及重要地標。

 

 

 

 

( 部分資料引用自 ; 陳凱雯  日治時期基隆神社的興建與昇格之研究 )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