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學堂是極有趣味的中西合壁建築,模仿四合院農宅樣式,建築匠人因複雜而無法溝通時,
則削蕃薯示範,並以糯米烏糖、石灰與砂相拌代替水泥,屋頂上的小塔,一直有人曲解其意義,
其實是教堂的帽尖(pinnale) 但他以中式造型取代。
以外牆上中法戰爭時法艦砲擊所留下之彈痕最珍貴……
1914年在此增辦淡水中學,所以是台灣第一間西學學堂,也是台灣神學院、淡江中學和
真理大學的搖籃地。
馬偕博士於台灣傳教期間,深感創設新式學校之重要,乃於1880年回加拿大募款,
獲其故鄉安大略省牛津郡報紙《前哨評論》(Sentinel Review)新聞社之刊載並大力發起
募款活動,得到各方熱烈迴響,共募得加幣6,215元,作為其建校基金。
1881年,馬偕博士重返淡水,擇定牛津學堂現址,親手規劃、監工,興建校舍。
1882年7月26日如期峻工,取名「理學堂大書院」。
因感懷其故鄉加拿大牛津郡鄉親之盛情襄贊,英文乃命名為Oxford College,
故後人稱之為牛津學堂,
此後成為長老教會培育傳教、醫療和教育的基地。
牛津學堂舊校舍在遷校後仍存,1914年在此增辦純德女中,淡江中學和真理大學在創辦
之初也都藉此為校舍。
牛津學堂是極有趣味的中西合璧建築,以糯米烏堂,石灰與砂相拌代替水泥,為四合院格局,
三開間主屋,左右為護室,門楣為觀音山石,題有「理學堂大書院,Oxford College 1882」。
雖是四合院大厝,兩進兩護龍卻有西式圓拱形的門窗和百葉窗。
正門前有傳統民居「凹壽」的前廊;而前檐採西式「女兒牆」的做法。
屋頂採台灣紅瓦斜屋頂;卻有西式氣窗-老虎窗,再冠有西式教堂的小帽尖,中國尖塔的造型,
融合了東西方的文化底蘊。
目前已被長老教會北部大會作為史蹟館,
並被政府列為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