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偕博士於台灣傳教期間,深感創設新式學校之重要,乃於1880年回加拿大募款,
獲其故鄉安大略省牛津郡報紙《前哨評論》(Sentinel Review)新聞社之刊載並大力發起
募款活動,得到各方熱烈迴響,共募得加幣6,215元,作為其建校基金。
1881年,馬偕博士重返淡水,擇定牛津學堂現址,親手規劃、監工,興建校舍。
1882年7月26日如期峻工,取名「理學堂大書院」。
因感懷其故鄉加拿大牛津郡鄉親之盛情襄贊,英文乃命名為Oxford College,
故後人稱之為牛津學堂,此後成為長老教會培育傳教、醫療和教育的基地。
位於牛津學堂對面的兩棟紅磚迴廊洋樓 ,
一棟稱為牧師樓 , 一棟則稱為姑娘樓……
牧師樓,為早年龍目井大地主陳阿順於清末所建造,當時作為外租淡水洋商營利之用。
日治時期淡水航運逐漸沒落,陳姓後人將此樓房抵押借款而遭法院拍賣,被台北人李金恭以
「法拍屋」購得。
1928年淡水教會再以二千七百餘元買下此洋樓,做首位牧師鍾天枝之宿舍,
逐有「牧師樓」之名流傳至今。
曾住過牧師樓的除鍾牧師與現任張思聰牧師之外,尚有汪宗埕、郭東榮、趙信恩、鄭宏輝、
王榮信等歷任牧長。 建築內外也經多次修整而成今貌。
牧師樓樓下,早年曾租予信徒與學生宿舍。
1940年李登輝先生和學長陳旭日曾在此租屋苦讀。
目前除整修為副牧宿舍,也作為祈禱室和陪談室。
另一棟則是吳威廉為淡水兩所女校校長所建的姑娘樓 , 該洋樓建於1906年。
姑娘(Miss)是指奉獻青春才華和終身幸福來台的女宣教士,
住過這裡的有金仁理、高哈拿、李仁美、黎瑪美、安義理、杜道理和德明利等姑娘,
都是教會知名的女宣教士,
目前是作為真理大學的校長室。
牧師樓與姑娘樓為兩棟迴廊式洋樓,紅磚外觀、斜屋頂、迴廊及高台階等特色,
相當具有懷舊風情…..
教士會館、馬偕故居、姑娘樓和牧師樓都位在同一個地方,
二紅二白不同建築風格的建築物一字排開,
訴說著為淡水小鎮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