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偕故居這棟美麗的建築乃是馬偕在1875年所興建的家,他在此結婚生子,也在此臨終。

這種西班牙式的白堊弧建築,不僅適合熱帶氣候,其優美的造型,配合青翠的埔頂,展望

淡水河和觀音山,真讓他樂山樂水。其建材由廈門購入,並由馬偕親目設計督工興建,


後來馬偕還在後頭加蓋一間書房兼研究室,稱「讀書樓」。

明治年間,乃木總督曾來此拜訪、參觀……

偕叡理牧師(Rev.George Leslie Mackay D.D),人稱馬偕博士,加拿大安大略省牛津郡人,

少時曾聽聞英國宣教師賓威廉牧師講述在廈門傳教的情形,馬偕內心深受感動。


自美國普林斯頓神學院畢業後不久向長老教會申請海外宣教獲准,1871年奉派來台。   

馬偕來台後以淡水為根據地,對台灣北部開始進行佈道、醫療與教育等多項事業。

曾於淡水、五股坑(今五股)、和尚洲(今蘆洲)等地設立教會,並免費為人醫治疾病。



  

1878年,馬偕和與五股坑女子張聰明結婚,育有一子二女。

1879年馬偕創辦醫館,1880年在美國底特律馬偕船長遺孀捐助3000美金的協助下擴充醫館,

命名「滬尾偕醫館」,此為今日馬偕醫院之前身,亦為北台灣新式醫學發展的濫觴。


1882年,馬偕或家鄉牛津郡人士贈金,在台創立「理學堂大書院」(Oxford College),

做為本地傳教師的培育學校;兩年後,又創辦「淡水女學堂」,

此兩者皆為北臺新式教育的開端。

1883年以後,馬偕致力於台灣東部的傳教工作,不時越過三貂嶺到噶瑪蘭(今宜蘭)、花蓮地區

傳播福音,人皆以「鬍鬚番」稱之。

1901年,馬偕因喉癌去世於淡水,享年58歲。

馬偕故居在二次大戰初期改為「安樂寮」,供失去家庭的婦女住宿靜養,

後來淡水中學租作學寮,稱為「白虎寮」,戰爭末期充作彈藥庫。

二次大戰後,馬偕次女偕以利續住,直到年老。


後來淡水專科(真理大學前身) 設校,曾經作為淡專圖書館,以及外籍老師宿舍。

1994年:作為本校真理大學國際學術交流會館。

2007年:更名為馬偕故居,並作為觀光學院實習旅館之用。


這種殖民地樣式白堊迴廊建築,不僅適合熱帶氣候,

其優美造型,配合青翠的頂埔,展開淡水河和觀音山,

真所謂樂山樂水……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