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海關稅務司官邸,俗稱為小白宮,是炮台埔系列洋樓建築中最早興築的建物,

於1997年2月1日經古蹟評鑑審議會議評定小白宮為三級古蹟。  


 

前清淡水總稅務司官邸,由其仍舊耀眼亮麗的琉璃屋瓦及廣闊的建築格局。

日治時期此地歸屬於稅關,但後期確任其荒廢,目前則歸財政部管轄。

清朝時淡水曾因咸豐八年(1858)天津條約及(咸豐十年(1860) 北京條約,而成為北台重要的

港口,在貿易史上具有舉足輕重之地位。


當時的港務局碼頭及英國領事船屋就在此設立,之後更正式延請英國人李泰國(Horatio N.

Lay)為「總稅務司」,海關管理權移轉給洋人,這是清末列強經略北臺灣的重要史證。


淡水開港通商後,於同治元年6月22日開關徵稅,福州總務司美里登提議在台任用外國人為稅務司,

經上海通商大巨李鴻章認可後,首位到任的稅務司為英人何威爾爵士(John W. Howell),後由美人

斯甄克(W. S. Schenck)接任,本國的關稅委由外人代辦,也許今日難於理解,

但在不諳「洋務」,官僚體系腐敗的清廷,確實有其實效。




在稅務司的管理下,淡水港確實面目一新。

稅務司公署衙門在今紅毛城停車場前,是當年最豪華的建築,

而此棟本棟殖民地式白堊迴廊的建築則建於埔頂,原本有三棟,本地人稱「埔頂三塊厝」。

則是當時稅務司長官之官邸所在,



日本領台後,首相伊藤博文也曾慕名到此下榻一宿。

兒玉總督據說也曾將此作為行館之用。   

小白宮建築外設有走廊,這種走廊流行於19世紀,將維多利亞時代的紅磚鄉村建築

與印度熱帶建築拱廊結合創造出的一種新樣式。


日治時代這棟建築物屬稅關,因關務大減晚期則任其圮廢。

戰後,其東側另二棟同型洋樓被拆除,財政部關稅總局曾決定將此建築報廢,

改建員工住宅,引起所謂「搶救小白宮」的行動,




而鎮公所也將它提報古蹟評鑑,以保存此一文化資產,

目前已被列為三級古蹟…….


一巷之隔的『教士會館』 建於1875年,與馬偕故居為同型建築,

由馬偕博士親自設計監造,以作為宣教士住宿之用,

教士會館於二次大戰後租給德記洋行時加蓋了二樓,

並在後院蓋了一座古厝。此處還曾做為校長寓所之用 ;

目前已轉型成提供餐飲服務的咖啡廳 ……

並做為台灣文學博物館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