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佑宮後方靠近重建街的山坡上有一幢米黃色的兩層洋樓,過去稱為「紅樓」,
因為此樓原本是磚紅色的外貌。仿英國領事館風格,可俯瞰淡水河景緻的紅樓,係由船商
李貽和建於1895年,落成以來即為名景,遊客可以從中西合壁的樣貌,
約略的想像百年前豪門宅邸的生活。
淡水紅樓建於1895年,是本地經營船頭行的富商李怡和建於清末的宅第。
其建材多從中國引進,有別於其他外國人建的磚造洋樓,在建築上運用北投出產的唭哩岸石
做為一樓內牆,二樓內牆及外觀牆面則運用不同形狀的清水紅磚做變化,是同時期洋樓建築
所少見,然而李怡和並未在此久住,1913年兩艘滿載貨物的自家船隻在淡水河口對撞沉沒,
家道驟然中落,李家遂將紅樓售予秀才詩人洪以南(亦為當年淡水街長)……
洪以南為艋舺名門之後,他的祖父洪騰雲即為捐建台北考棚而獲賜「急功好義」石坊的人。
洪以南為人風流儒雅、文采洋溢,一時間文人雅士,政商名流齊聚 ;
淡水紅樓,由於在此展望淡水,東起關渡西至出海口視野遼闊,洪氏將它命名「達觀樓」。
往昔不少淡水港及街景都由此拍攝。
1927年洪以南逝世,其後人遷居台北,見證淡水港盛衰的 淡水紅樓也沉寂了數十寒暑,
1999年三月經由專家考證修復,2000年重現原貌。
另從三民街4巷左轉,爬上數階階梯,即可看到著名的白樓。
白樓目前雖然已殘破不堪,但是從現存精美的大門、廊柱、圓拱與竹節欄杆,
不難想像其當時的氣派豪華……
三層厝群屋中有一間是戰前日籍畫家木下靜涯(1887~1988)的寓所兼畫室。
按 : 木下靜涯(1889-1988),本名源重郎。 1889年生於長野縣信州伊那,師事於近代
日本畫改革大師京都四條派的竹內栖鳳(1864-1942)。
木下著重寫生,用線描及色彩的濃淡,表現出物之立體與遠近感,擅山水與花鳥。
1918年12月在前往印度觀摩石窟壁畫途中,偶然落戶於台灣,最後定居淡水直到戰爭結束被遣返。
前後在淡水共居住了二十四年之久……
木下擅長膠彩畫,為黑壺會創始會員,作品多取材觀音山。
是日治時期台灣重要的日籍畫家。
木下靜涯故居址為三層厝26番地,位於臨河丘地樹木扶疏間,可以眺望淡水河和觀音山,
視野極佳,木下於畫中用印稱「世外莊」,可見淡水在木下心目中的地位。
木下居住淡水期間,創作不輟。1925年在臺北博物館舉開個展之後,歷屆「臺展」,
木下除展出膠彩花鳥畫以外,並屢有取材臺灣風景的水墨畫,
其中〈風雨〉和〈雨後〉等都是以淡水為主題的作品。
戰後離開台北時,並將其大量畫稿與書籍,留給私淑學生蔡雪巖,流傳至今。
木下靜涯在台其間 , 雖然不曾在學校教畫,但是私下求教的學生很多。
致力於臺灣傳統文人畫的近代化,
對臺灣近代美術運動的影響自不在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