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啟六年(1626)西班牙人東來,佔據台灣北部。崇禎二年(1929)入淡水建聖多明哥
(San Donmingo)城。崇禎五年,溯淡水河進入台北盆地,降服武澇灣番社三大部落。
規地南至竹塹(新竹)……
據其舊錄所載,有地名「Parecuchu」,是為八里鄉之舊名八里窟社之譯音。
至於八里坌地名之由來已不可考,據傳早在隋煬帝三年(1358年),盤據今八里地區之蕃人取名
「Arieun」,是為八里坌之原名,但現也無法考證。
至於漢人進入的時間,傳說早在明鄭時期,鄭長從鹿港到八里坌登岸,開墾芝蘭二堡地區。
歷史學者尹章義所發現的「張廣福文件」,其合約中也提及八里坌之請墾:
同立合約載歧伯、陳逢春、賴永和、陳天章,因請墾上淡水大佳臘地方荒埔壹所:
東至雷厘、秀朗,西至八里坌、干脰外,南至興直山腳內,北至大浪泵溝。
又請墾淡水港荒埔壹所:東至干豆口,西至長頸溪南,南至山,北至滬尾。
可見八里鄉與大加臘等四庄,應在康熙五十九年至雍正年間(1720至1735)開墾……
光緒元年(1875年),設立台北府,下置淡水、新竹、宜蘭三縣。
淡水縣管轄八里坌、大加納、擺接、興直、拳山、石碇、海山、桃澗、芝蘭一、芝蘭二、芝蘭三等十一堡。
八里坌由與直堡劃出。光緒十一年,欽差大臣左宗棠奏請台灣建省,以嚴海疆,石碇併入基隆廳,
八里坌仍為淡水縣十堡之一。
光緒二十年淡水縣去除東方的海山堡,成為九堡二百八十四莊,
八里坌堡轄有三十一莊,其中長道坑莊(今長坑村)、小八里坌莊(今頂罟村)、廈罟莊
(今下罟村)等村屬今之八里鄉。
清代來台拓墾代表人物郭宗嘏,長眠八里區觀音山麓……
專家學者會勘討論,認為這座保存完好的墓園,具有台灣現存少有的清朝中葉形制,
加上郭宗嘏在先民拓墾史、公益興學舉義的地位,極具文化資產價值。
按: 郭宗嘏,乳名宗緝,別號惠文,生於雍正元年(1723),卒於乾隆41年(1776),
六歲時與三哥郭宗繫跟著擔任清朝武將州司馬的父親郭光天從福建來台,
淡水監生, 乾隆二十二年(1758) 開墾中港厝庄、七坎庄 ; 將原做為公館的土地,捐建中港福德詞。
乾隆二十八年(1763) 郭宗嘏與胡焯猷 捐獻水田八十甲及「瓦屋一進五間,旁有廂房十二間,
前鑿池塘,上接山水,下落庄田」創建「明志書院」 ;
乾隆三十四年(1769) 再捐一百六一水甲田租 , 並捐獻租穀約壹仟餘石之田園,充作學資。
對社會做出了開拓性大貢獻……
郭宗嘏墓建於清乾隆48年,年代久遠,現存建築構造相當完整。
墓體為古代三合土(含貝殼灰)夯土版築而成,在當今台灣古墓中是非常稀有的,墓
體上方還有墓龜最為頂蓋,也是少見的作法,三層曲手比較含蓄,左前方還有舊「司土」
的作法(即今后土) ,見證清中葉時代的形制。
郭宗嘏墓四周環境完整,隔著淡水河,可以遠眺滬尾,墓地形式座山觀局,有獅穴的稱法。
此墓規模長寬大約25公尺見方,幕道以水泥重鋪。墓手形制為二屈手,墓碑主碑高約5尺、
案櫃臺腳均為原貌,墓碑的兩翼、墓手已於改修為洗石子。
墓丘部分,有前靠、後靠,同樣為鐵土(三合土)構造,應為當時遺留至今,
墓龜亦為鐵土造。墓埕有些微高低差。司土在左方約10公尺竹林內。
墓碑頂部是平頂切斜角,不似一般弧形墓碑,倒像是官廳公告用的石碑。
其燈號「岱山」,碑文由右而左為:
乾隆癸卯孟秋建 顯考文林郎諡惠文郭公之墓 孝男雲標雲昌雲秀仝孫立石
可知其興建時間為乾隆48年(1783)。
櫃臺石雕主題依中、左、右順序,分別為回首麒麟(送子)、松鶴(延齡)、
竹鹿(得祿)。石材為本地出產之觀音山石。
從墓碑上仍有掛紙來看,可知每年清明前後仍有其後人來掃墓。
扣除去世初葬到拾骨重葬(1783-2014)亦有231年之久,
是新北市有記載最早的古墓之一…….
墓地在八里開台天后宮後的山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