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望教會位於樂生療養院區,起初是專為服務樂生療養院內的痲瘋病友而設,是其特別之處。
日治時期昭和二年(1927),台灣總督上山滿之進決議創建癩病(又稱麻瘋病、漢生病)療養院。
昭和四年(1929),療養院正式開工。
1930年4月,完成了三棟患者住宅,其餘還有本館一棟,消毒等功能一棟、
浴場一棟、炊事場一棟、暫時收容處一棟,加上其他倉庫與官舍等,共完工有一千二百十餘坪。
首任院長上川豐則在10月時受任。
同年11月1日,總督府療養所的官制公布,定名樂生院,並在15日舉辦開院式。
1931年,陳溪圳牧師即定期前來新莊樂生療養院宣揚福音,其後亦有傳道者陸續推展聖工,
信徒數目與日俱增。
1937年,日籍小倉兼治牧師發起籌設教會,取名「聖望」…..「希望成聖」之意。
亦蒙英籍宣教士戴仁壽醫師之關懷,委請黃六點牧師主持禮拜,因信徒數目大增,
戴醫師深感有興建禮拜堂之必要,並著手籌募款項,
不料二次大戰爆發,戴醫師被迫離台,此項工事因而中止……
1945年,台灣脫離日人統治,戴醫師繼續為該事工奔走,在美籍孫雅各牧師夫婦推動下,
中外人士紛紛解囊,本會信徒亦踴躍奉獻,1952年10月,禮拜堂終於完工。
孫牧師娘除大力支持本會禮拜堂之興建,她生前負責之基督教芥菜種會,亦本會週邊
陸續興建「男、女希望之家」聖光兒童舍、手工藝所等,為信徒福利盡心盡力。
1940年代中期抗癩特效藥、磺化藥物普羅敏(Promin)及戴普松Dapsone(DDS)的使用,
有效抑制癩桿菌。1960年更研發出能夠完全治癒癩病的Rifampicin與Clofazimine。
然而,儘管抗癩的藥物進步了,但社會大眾對於痲瘋的歧見並未消除……
繼之,戰後初期另一波新移民進入台灣,當時撤退來台的軍民之中,發現不少癩病患者,
樂生院仍是主要收容機構,收容人數最多達一千餘人。
戰後樂生院的新建築中,最有特色莫過於基督教、佛教、天主教三種宗教建築,
其中,基督教孫理蓮牧師娘的芥菜種會是最早進入救助病友者,也首先在院區設置教堂,
聖望教會禮拜堂的建立,發揮長期救助病友的最大力量。
聖望教會禮拜堂在1952建成之後,病友們在1954年一磚一瓦搭蓋起佛堂「棲蓮精舍」。
繼之,輔仁大學古神父籌備創建天主教堂,也於1971年完工。
從不同的心靈慰藉開導病友, 走過孤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