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同治十年(1871)所編篡的淡水廳誌記載 : 擺接堡共有加蠟仔莊、港仔嘴莊、芎蕉莊、龜崙蘭莊、

枋寮街、新埔漧莊、南勢角莊、後浦莊、員山莊、社後莊、藤寮坑莊、冷水坑莊、火燒莊、柑林陂莊、

大安寮莊、員林仔莊、柏仔林溪莊等17個莊頭,

其中有些莊頭 , 即已在今土城區的轄區範圍之內。

土城地區大規模的拓墾則始於乾隆初年(1736);在拓墾擺接社時常發生漢蕃之爭,漢人為了

順利拓地,在今天土城區公所、土城國小的附近,築有「土牆」做為防禦,

爾後人口漸聚,「土牆」也由防蕃演變成收糧、維持治安的公務中心;

由於「土牆似若城池」乃相約稱之為『土城』。

話說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間,天地會林爽文起事,北臺灣林爽文部眾曾與官兵戰於

擺接堡柑林埤(今土城區裕民路學府路附近)一帶,許多林爽文部眾被清軍殺死,暴屍荒野,

乾隆帝恨其為亂黨,敕命不許收埋。

但地方人士報告,其中許多屍骨是被誤殺的難民及協助清軍平亂的義士。

經過官員上奏,皇帝於是封其為「義塚」,墓碑銘文:「奉 札諭埋葬難民萬善同歸墓」。

這就是土城地區「大墓公」的信仰由來……

廣義來說土城地區的大墓公有三座,一是大家所熟知的「大墓公」,位於埤塘村;

一是位於貨饒里的「義塚公」;最後是位於永寧里(大安寮)的「萬人同廟」。

其中埤塘里「大墓公」與貨饒里「義塚公」同是源於乾隆年間林爽文亂事,與當地客家族裔

有些淵源,而「萬人同廟」則似與近代土城的開發有關。

而位於大墓塚後方一帶 , 則是昔日板橋地區墓地分布之所在 ……

原板橋第一公墓、第二公墓、第三公墓分別位於土城區忠義路、和平路及明德路一段195巷,

由板橋區公所管理,但時常有民眾質疑在土城的公墓為何名叫板橋,

新北市政府民政局因而將板橋第一公墓、第二公墓、第三公墓分別更名為土城區第九公墓、

第十公墓、第十一公墓,以方便民眾辨識。

近來配和都市化的發展 , 公墓區已逐步辦理遷移 ;

其中第三公墓, 第四公墓已陸續清塚並規劃為公園用地 ,

而第一公墓也將在遷葬完成之後興建署立醫院……

前一回前往走訪林本源家族墓園時, 有順道踏查了第九及第十公墓區 ,

發現其中還是有一些古墓 , 便順道予以載錄



(光緒九年夏五月  皇清敕封登仕佐郎  王公諱  汝楫府君之墓)

(顯祖考  諱  前珍陳大公之坟墓)

(光緒十六年重修  顯妣  諡良善  張媽楊孺人墓)


(同治四年  皇清顯祖妣  黃媽鐘氏之坟墓 )




(光緒十八年  皇清顯考  欽加五品銜  例授太學生  號仰鴻  蘇公之佳城)






(丁巳仲秋  皇朝顯妣  諡淑端  陳媽鄧氏孺人一位佳城)

(續)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