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投地區最早開墾的漢人為漳州人王錫祺,康熙三十五年(1686) 在唭哩岸社附近開墾,
《淡水廳志》所謂「淡水開墾自奇里岸始」;康熙四十八年(1709),陳賴章墾戶請墾「東至雷匣
秀朗、西至八里分干豆外、南至興直山腳內、北至大浪洞溝」,漢人漸漸由點成面開發台北;
康熙五十二年(1713),大雞籠社通事賴科與鄭珍等人成立「陳和義」號,拓墾北投庄;
後來泉州人也移住此區,漳州人受到壓迫只好搬走;
目前世居在北投地區的住民,以福建省泉州府居多。
乾隆初年,泉州人陳懷率族遷此 ; 向平埔族平埔族嗄嘮別社承購土地開闢,族人合力鑿大埤,
灌溉田園,並名之為公司埤。公司埤即指今桃源國中一帶。
網友告知北投有一登瀛陳氏的古墓 , 說是陳維藩的墓 , 又說其墓碑上刻著的是陳瑞堂的名諱 ,
提醒了筆者決意前往一尋……
新竹考古兄說此墓倖存於四線道旁 , 綜觀大北投地區, 所謂的四線道大概非中央路末屬 ,
遂決定沿途搜索 , 但求能夠偶遇。終於在第三趟的運行中 , 偶然相遇……
該墓雖位於路邊但略高於路面 , 且周遭有竹叢遮掩 ;
若非此番適逢清明過後 , 恐怕確實不容易發見。
如此找到才知道原來是如此地親近 ……
其位置大概位於關渡國小對面的加油站旁 , 腹地已縮減不少,
以至於如此氣派的墓碑略顯得不搭 ;
墓碑上刻著 :
同治壬申年冬
登瀛 清誥授朝議大夫 特賞藍翎加運同銜 即補同知陞員外郎
考 瑞堂陳府君之墓
朝議大夫的頭銜似乎不低 , 光看墓主人的名諱或許無從理解 ,
但若從孝男的名號來看, 則可清楚弟看出此大龍峒陳悅記家族人士無誤。
話說陳文瀾生有三子,長子遜言,次子遜朗,三子遜陶。
陳遜言因經營船運,船隻往來台灣、大陸之間,從事貿易經商有成,而以『陳悅記』為商號,
所以稱此家族為「陳悅記」…..
陳遜言之兩子陳維藻與陳維英皆為當地鄉試舉人,此一門功名頗為台灣少見。
亦曾與其子共同籌資興建艋舺學海書院。除此之外,也捐建許多義倉與義學。
陳遜言正室楊腰娘生有四子: 陳維藻、 陳維藜、 陳維菁、 陳維英 ;
側室劉貴娘則生有三子:陳維藩 、陳維藝 、陳維苞 。
文獻資料有關陳維藩的記載不多 , 因此推測其官銜應多是捐納而來 ……
淡水廳志記載 :
「淡北之金包里、北投社等處,皆產硫磺。向來封禁,設屯番守之。艋舺營會
同新莊縣丞,四季仲月焚燒,年終結報,杜私採也。同治二年,督、撫憲左、徐會奏,
請試行開採硫磺以裨軍務…….。先後札行關道區天民查覆,復委同知胡繼芬,會同
淡水同知鄭元杰籌議,僉稱窒礙。六年,署同知嚴金清,稟有四可慮,此議遂息,
而淡水紳士陳維藩,在省垣屢稟請開,且欲自行捐辦;復經飭查。」
加上關渡有塊媽祖石 , 記載著其管理人即為陳悅記的陳曰仁 (陳維藻之孫, 陳鸛升之子) ,
也証實大龍峒的陳家確實參與了關渡一帶的開發 …….
也因此陳維藩葬於此處 , 也就順理而成章。
只是從保存下來的墓碑來看 , 原墓規模應該不小 ;
只是滄海桑田 ,以及道路的拓寬 , 墓地已縮減到不成比例 ,
不過墓碑仍為古物 ,
加上墓主人的身分及官銜, 此墓還是有其文史上的價值。
希望能列管保存……
抄於陳悅記族譜。
陳維藩(1825~1872),乳名老五、字章屏、號瑞堂。清誥授朝議大夫、賞戴藍翎欽加四品銜郎、補同知陞用員外郎。
另外老師府第5代,應為「曰」(燿)字輩,而不是「日」。所以正確為「陳曰仁」。
抄於陳悅記族譜。
陳維藩(1825~1872),乳名老五、字章屏、號瑞堂。清誥授朝議大夫、賞戴藍翎欽加四品銜郎、補同知陞用員外郎。
另外老師府第5代,應為「曰」(燿)字輩,而不是「日」。所以正確為「陳曰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