紗帽山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境內,屬於北投區,海拔高度643公尺,為七星山的寄生火山,
因其形似於烏紗帽,故有此名,由於原本是火山的關係,因此擁有豐富的火山地形,而溫泉也是這裡
的特殊景觀。
清同治十年(1871)「淡水廳誌」卷十三「古蹟考‧寺觀」 提及:
「紗帽山:在大屯山界,孤高峭立,以形肖故名。上有碎石,如梅花花瓣,風來即動,俗呼風動石。
石窩有若花心,蓄水斗許, 汲乾後自滿。」
紗帽山步道即位於前山公園附近,登山口在紗 帽路117之3號,總步道長約兩公里。
約爬二十分鐘,來到一較平坦處。這裡出現柳杉及松樹等明顯的人造林遺跡。
突然瞥見右側林間不遠處有一塊岩石,岩面平整,似 人工切過的,
岩面兩側,分別寫著「陳界」、「何界」。應是以此作是陳、何地主的土地地界。
附近就是著名的紗帽山古墓,墓主就姓陳。
循著步 道往前走幾步,就看到左側古墓外圍的旗竿座。
旗桿座左側刻字已重新油漆過,字跡可清楚辨識。
上面寫著: 「咸豐乙卯科中式六十六名舉人孫霞林敬立」
說明這座古墓是舉人陳霞林的祖母李孺人之墓……
從小徑走入,會先經過一座小墓,推測為婢女之墓,墓碑上寫著「西源陳門 烈婢周氏墳」。
再過去十幾公尺,就是李孺人的墳墓,
石碑上刻著「西源 顯妣謚順節 陳媽李孺人佳城」。
這座道光年間古墓曾在民國六十六年重修,但大體仍維持古樸的面貌。
按 :
陳霞林(1834~1891),字洞漁,又字蓬渠,號問津。 淡水大稻埕人,受教於陳維英。
咸豐四年(1854)廳試第一,五年(1855)中舉。
後官內閣中書,國史館校對,在北京設置公館,故人稱「陳部爺」。
同治七年(1868)戊辰科挑取謄錄。曾參與《淡水廳志》采訪。
中法戰爭期間,清廷重用在地仕紳,辦理團練,陳霞林亦為其一。
光緒十七年(1891)任廣東勸業道,赴任前三日卒……
劉銘傳與臺紳的合作,始於抗法保臺之役。
其時,清政府多次指示劉銘傳動員臺紳捐餉募勇助戰, 1884年10月曾上諭:
援軍一時難到,總須就地取材。聞住居大稻埕之知府陳霞林,豪俠可用。
舉人連日春、潘成清、陳樹藍,皆有鄉望。
除其祖母墓地所保留的旗杆座 ; 其他如陳氏大宗祠德星堂, 北投周氏節孝坊 , 五股陳祝亭墓
等及多處廟宇中保留其楹聯 ;
據聞葬於淡水下奎柔山 ,只是數度往尋, 迄今未遇 。
從古墓繼續前行,紗帽山頂已不遠。爬一段小坡後,就來到山頂。
紗帽山頂,有散落的安山岩,正面對的七星山。
從此可以俯瞰整個中山樓一帶景觀 ……
可惜天候不佳, 加上日已西斜 ; 空氣中開始瀰漫一股冷淡 ,
只得早早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