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車站位於忠孝東路接近虎林街口以及松山路口。規劃時原本以「松山」為站名,

但因距離松山尚有一些距離,不足以用作為站名,改取自所在地名稱「永春陂」而命名。



傳統上此地稱為五分埔 ; 五分埔在清領時期,此處是原住民平埔族麻里錫口社的活動範圍,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來自泉州府安溪縣的周姓、何姓、沈姓、杜姓、李姓五家,向平埔族

買下這塊地開墾,五分埔因此而得名……




國美隱秀位於彭園餐廳後方 ,  為國美建設所推出的豪宅個案

完工已經五年, 建築外觀為P&T集團所設計, 融合了一些近年來豪宅的建築樣式 ;




巴馬丹拿(Palmer & Turner Group,P&T)原名公和洋行,是一個在遠東地區歷史悠久的

英國投資建築與工程事務所,服務範圍包括規劃設計、建築結構以及機電工程。




自1868年成立以來,該機構已經在許多亞洲城市,特別是上海和香港留下了大批風格多樣的

優秀作品,對於這兩個城市的中心區(外灘和中環)風貌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巴馬丹拿的前身於1868年,由一位英國建築師威廉•薩爾維(William Salway)在香港創立。

1870年,事務所加入了一位隨軍的測量師W.威爾森(W.Wilson)。

1880年代,年輕的建築師卡文•巴馬(Clement Palmer,1857—1953)加入該事務所,

不久他參加滙豐銀行總行大廈(第二代)的設計競賽並獲勝,成功奠定了巴馬在事務所的地位,

並成為此後近30年事務所的設計主持。



1895年,他和合伙人、結構工程師亞發•丹拿(Arthur Turner)兩人被授予英國皇家建築

師學會會員資格(RIBA),事務所也以他倆的名字重新命名為 Palmer & Turner Architects

and Surveyors , 簡稱為P&T。




此後直到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公和洋行在上海陸續設計了一批頗具水準的建築作品,

成為上海實力最為雄厚的建築設計機構。

上海外灘建築群中約有10座是他們的手筆,幾乎佔到總數的一半,其中堪稱代表作的有

滙豐銀行大樓、江海關大樓、沙遜大廈和中國銀行大樓。

從中國撤出後,繼續以香港為基地發展業務。



1970年代,隨著香港及整個亞太地區的經濟起飛,機構規模也日益壯大,員工人數也1960年代

初的60多名發展到700多名,並陸續在亞洲各地區設立分公司,拓展業務:



P&T是亞洲建築界歷史最悠久、規模最龐大的建築團隊,

其作品從新古典主義、現代主義至後現代主義,風格多元,也是對亞洲建築文明影響極深,

不僅在全亞洲各大城市寫下無數舉世聞名的地標傳奇。





在台灣,更是許多知名豪宅,例如:信義之星、寶徠花園廣場、台北花園、國美國家美術館、

一品苑…等的幕後推手,

每一件作品單價都是百萬以上行情,是首富們爭相收藏的建築經典。




國美隱秀建築規模不大, 卻充分運用了豪宅的建築語彙 ,

P&T的設計風格也被業界的建築師爭相仿效……

筆者曾參與此個案之興建 ,

從這一個角度切入 , 留下一些紀錄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