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作賓(1895-1963),原名作仁(入學後名),字彥堂,號平廬。河南南陽人。

知名文史學者,在考古學、殷商史、文字學、書法及篆刻藝術等方面頗有貢獻。曾任福建私立協和大學、

國立中州大學教授,國立中山大學副教授,臺灣大學文學院和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教授。

1951年1至1955年8月,任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


1923年董作賓入新成立的國立北京大學國學研究所為研究生,開始研究甲骨文。

1925年,至福州,任協和大學國文系教授,翌年改任中州大學文學院講師。

1927年,南下廣州,任中山大學副教授。1928年,受聘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輯員,

前往小屯調查。史語所從該年至1937年,針對河南安陽殷墟發掘甲骨15次,董作賓參加了前7次

和第9次發掘,將收集到的甲骨文分為五期:

盤庚武丁時代、祖庚祖甲時代、稟辛康丁時代、武乙文丁時代、帝乙帝辛時代。

被譽為甲骨學四堂之一。


1947年任美國芝加哥大學中國考古學客座教授。1948年回國。

1949年,隨國民政府遷臺。1950年擔任《大陸雜誌》發行人並編《臺大文史哲學報》。

董舉家來台之後,生活貧困,家中十餘口,食指浩繁。

1955年8月,他應香港大學之請,赴香港大學東方文化研究所任研究員。

1958年胡適抵台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長後,力邀董作賓返台,史語所成立「甲骨學研究室」,

由董作賓擔當主任主持工作。

1959年忽膺中風,不能言語。1963年心臟病發去世,死後與夫人合葬於胡適公園。


董作賓墓旁另有兩座墓, 均為中央研究院同仁……

之前雜樹隱蔽 ,觀感不佳 ; 近來進行胡適公園環境改善工程時一併清理周遭 ,

墓地才明亮起來

這也才能清楚讀出墓碑上的碑文 ;


徐高阮(1911-1969),字蕓書,淛江杭縣人。早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後受業于陳寅恪先生。

1949年赴台任職于中央研究院。著有《重刊洛陽伽藍記》《山濤論》等。

大陸變色之際,因傅之助,由上海飛抵 臺灣,初隨傅在臺灣大學任職,後至楊梅與遷臺

之中央研究院再續 前緣。1969 年10 月9 日不慎跌交腦溢血遽逝,享年僅55歲

《山濤論》亦是其代表作,論證縝密,行文流暢而有分寸,止於所當止。


董同龢(1911- 1963),江蘇如皋人,出生於雲南昆明。隨父宦居昆明,至四、五歲始回如皋。

後其父任職北京故宮博物院,乃舉家入京。畢業於北京市立第一中學後,因肺病休養三年,

民國二十一年(1932)入清華大學中文系。曾擔任《清華周報》副刊編輯,並膺選中國文學會主席。

畢業後旋即考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隨史語所輾轉遷移,1938年遷至昆明,1940年冬遷至四川南溪縣李莊鎮。

1943年升任副研究員。戰後,隨中央研究院遷回南京。


民國三十八年隨史語所遷至臺灣,同年升任研究員,並受聘為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1954-1956年赴美國哈佛大學為訪問學人;1959-1960年赴美國華盛頓大學任客座教授外,

均任職於史語所及臺大中文系。民國五十二年(1963)逝世,享年五十三歲。

希望這兩座墳墓也能搭配整個公園略為整頓 ,

以融入公園的整體規劃 ……

不再陰森到令人卻步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