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龍峒的發展並不若艋舺或大稻埕興盛,但仍然是今日臺北市發展的初起地區之一,
談及臺北市發展史,不能忽視大龍峒。 大龍峒自古有興盛的文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今日位於
延平北路四段淡水河畔的陳家。
陳氏原籍在泉州同安,渡臺始祖為陳文瀾,乾隆四十五(1780)來臺後起初在淡水行醫,後來才讓
幾名兒子也來臺發展。其中長子陳遜言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來臺,並於嘉慶十二年(1807)在港仔墘
陳宅現址建公媽廳,是大龍峒陳家之始,並以「悅記」為號,經商發展。
自陳遜言的後代開始,族人中有多人藉由考試獲得功名,其中遜言的長子維藻與四子維英,
以及遜言第二個弟弟遜陶的長孫樹藍等三人獲得舉人功名。
這就是今日陳宅前立有旗杆的原因,然而時過境遷,全臺至今仍立有完整旗杆一對者,
大龍峒陳宅已是僅存的孤例。
陳遜言的四子陳維英是陳宅最負盛名的人物……
陳維英出生於嘉慶十六年(1811),卒於同治八年(1869),
曾到福建擔任教學工作,近五十歲考中舉人(1859),並曾擔任學海、仰山、明志等書院講座,
教育人才無數,其門生幾乎網羅北臺,維英因而被尊為「老師」,陳宅也因此被稱為「老師府」,
該地區今日並沿用這一稱呼,在行政區上設立為「老師里」。
一般人對於陳悅記的印象多來自於陳維英,
其實港仔墘陳氏家族最早獲取功名的是— 陳遜言的長子陳維藻。
在內湖陳悅記墓園右側不遠處 , 得一古墓, 墓的型式極簡 ,連墓手都很陽春 ;
墓碑上記載著 : 「登瀛 道光乙酉舉人鳳阿陳府君之墓」 …. 此即為陳維藻舉人之墓。
按: 陳維藻 (?─1837) 字鳳阿,淡水大龍峒港仔墘人,富商遜言長子。
少時入泮,為鄭用鑑 門人,以文學負重名,與弟維英並有名庠序間。
道光五年(1825)舉乙榜,赴禮闈不第歸。 課弟之餘,喜獎掖後進,一時操觚譚藝之士,
相競奔走門下,人以宗主尊之。
道光十五年公車再上,途次姑蘇,不幸染疫而卒。越年柩始抵臺,環祭者數百人,
哀榮極一時之盛。 所做詩文,皆切世情,惜未見傳本。
距離前次探訪已過一年, 重訪之時, 墓塋已整修一新……
陳家祖籍為泉州府同安縣安仁里十五都登瀛社,族譜遂有登瀛陳氏之名 ;
這讓筆者想起一回在大直通北街天主教公墓旁 , 尋獲一座登瀛陳氏墓 ;
墓碑上刻著 「登瀛 顯妣法號永妙 閨名哖娘 陳媽高孺人之佳城」
按 : [禮記‧曲禮下]:「天子之妃曰后,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婦人,庶人曰妻」,
宋代政和年間改縣君封號為室人、安人、孺人。明、清六品官的母親或妻子封安人,七品封孺人。
一般得到外命婦身份的女性,封爵等級皆從夫之官銜高低而定,
例如一品夫人、二品夫人、三品淑人、四品恭人、五品宜人、六品安人、七品以下皆爲孺人。
在北台一地, 舉凡燈號採登瀛者 , 多為其衍派。
從地緣上看似乎也有些牽連 ……
不知是否有所關聯 ?
我自己也是登瀛陳氏,不僅北台灣有其後人,早在明鄭時,第11代陳登昌一系就已入台南,台南陳世興古宅便是其後人所建。祖籍「同安登瀛」,現已改為「廈門曾營」,廈門魚孚、洪埭頭皆有分支。登瀛始祖自南宋末,現約傳了23~25代。
另外老師府陳維藩(陳維藻、維英的五弟)墓在北投,墓牌上為四品官陳瑞堂,格主如對古墓感興趣可以去找看看。
我自己也是登瀛陳氏,不僅北台灣有其後人,早在明鄭時,第11代陳登昌一系就已入台南,台南陳世興古宅便是其後人所建。祖籍「同安登瀛」,現已改為「廈門曾營」,廈門魚孚、洪埭頭皆有分支。登瀛始祖自南宋末,現約傳了23~25代。
另外老師府陳維藩(陳維藻、維英的五弟)墓在北投,墓牌上為四品官陳瑞堂,格主如對古墓感興趣可以去找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