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舊衛生局的建築位於長安西路與捷運淡水線的交點,其整座建築外觀頗具歐風的特色,
該建築在日治時期原為職業介紹所,
當時職業介紹所的出現,肇因於1920年代初期的社會因素,
因為日治初期台北市人口急速增加,市政當局擬定可以容納60萬人口的都市計畫,
不過當時適逢歐戰結束,世界經濟的不景氣,台灣也受到了波及,民間投資意願降低,
殖民政府的建設腳步也緩和下來,總督府為了重振經濟,加強了社會改良事業。
所謂的社會改良事業,包括低利資金由日本勸業銀行融資給民間,興建公設家屋,低價租給
湧入都市謀生的民眾,甚至設立公家當舖,其中還設立職業介紹所,以介紹謀職事宜。
該建物即為當時台北州地方政府公設的職業介紹所……
一者提供介紹工作的服務,一者則訓練失業者工作技藝,以助重返職場。
1945年光復之後,政府則將其作為台北市公共衛生的執行場所,謂之台北市衛生院。
經過數度更名與升格後,1967年,該單位更名為台北市政府衛生局。
1994年,因應台北市政府從台北市政府舊廈遷出,該衛生局亦遷入萬華區西門町附近。
所留舊址,亦因極具保存價值,於1998年被宣佈為古蹟。
2000年,台北市政府將其建物移交為社會局接管,並計劃將該場所挪用社會救助使用。
2002年,台北市政府利用部分公益彩券提撥的法定福利基金修繕該舊址。
2003年8月,全台灣第一所「身心障礙福利會館」於該建物中成立。
目前其後方的新館以也已落成……
離此不遠的當代藝術館, 其前身為臺北市政府舊廈; 日治時期則是建成小學校之館舍 ;
1919年建成尋常小學校成立,校舍設於當時台北的御成町。
該學校專門為台北城內與大稻埕一帶的日籍學童所設,其建築與校園規模均比一般公學校稍大。
該建物本為台灣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所興建的「建成小學校」校舍, 建於1941年。
1945年後,台灣進入中華民國時代,因本來的台北市役所廳舍被充當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廳舍,
後來成為行政院的辦公廳舍。
因此新成立的台北市政府改以原來的建成國民學校校舍作為辦公場所。
因該舊廈三棟舊型建築不敷使用,1994年,台北市政府遷入台北市信義區仁愛路的新市政中心,
該舊廈即被閒置。
1996年,該舊廈被指定為市定古蹟,
2001年5月27日該舊廈主要廳舍以公辦民營方式成立
台北當代藝術館 ,
外觀方面,該建物最醒目的是三角形木柱屋簷及正中間的金屬與瓦片屋頂構成的鐘樓。
在內部構造方面,中央入口大廳挑高屋頂,二樓集會堂的空間跨度相當大。
而內部走廊與外窗多做弧拱狀。
另外,兩翼部分建築則成為建成國中的教室。
1990年代,舊廈附近的建成國中因其華陰街校地被其徵收,面臨廢校爭議。
經該校爭取與協調後,
台北市政府允諾撥該舊廈的兩翼部分,充作建成國中校舍。
這也是全台灣唯一學校與美術館使用共同建物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