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和禪寺原稱「曹洞宗大本山臺北別院」,位於臺北城東門外,今仁愛路口,林森南路口,

由日本曹洞宗與臺灣佛教界集資興建。



曹洞宗大本山臺北別院最早創建於明治四十三年(1910),採日式傳統木結構造形式,

大正九年(1920)重建的大本山別院,本堂與鐘樓,皆為鋼筋混凝仿木構造。



  

曹洞宗大本山臺北別院在日本近代建築史的分類上,屬於「近代和風」建築。

是當時禪宗寺廟的代表作,南北向建築的空間的空間位序與組織,乃是依人體生理組織象徵作

建築空間配置的,有禪宗的自然建築樣式,也有中國儒家禮教的空間,水泥塑造作工細緻富

木頭韻味,有大木作的遺風,不脫禪宗建築主體,有日本、也有閩南寺院之特色。





  

山門之鐘樓,是通往東門町之地標,建築以鋼筋水泥模仿木造式石構風格,鐘樓二樓屋面採

歇山頂,仿江戶時代作法,一樓拱門採貼石材面處理,仿桃山時代風格。






二樓整修後改漆為白色外牆,內部懸有銅鐘一口,外面有緣廊,廊邊有出挑平座欄桿。

鐘樓周圍設有石宮燈,並改鋪草地、石板步道、石牆,配合建築整體造型。

山門鐘樓,前有一小廣場,







在別院正殿左側,興建一組純閩南式紅磚瓦作傳統建築風格的觀音禪堂。   

東和禪寺鐘樓之重要文物就屬古鐘為最……


1916年禪寺附設佛教學校,提供僧侶與信眾的子弟就讀,校名「私立臺灣佛教中學林」。





1922年改名「私立曹洞宗臺灣中學林」並收併「私立臨濟宗鎮南中學林」;1922年收併

「私立國學院」;1935年改名為私立台北中學,從佛教學校轉形為一般學校。

日治時期結束後,再度改名成為今日的「泰北中學」。





民國74年,東和禪寺土地撥交臺北市教育局,之後興建了青少年育樂中心。

2000年,台北市政府整頓丹陽街,將該街打通成為現貌,

並拆除部份的違章建築。





自此進入觀音禪堂的小徑變得更為清朗 ……

觀音禪堂正前方的空地內, 保留了一間日式建築 ;

若能徵收此庭院整頓成為公園 , 將大大改善觀音禪堂的前埕景觀 ;



東和禪寺的鐘樓無疑是台灣日治時期

日本佛寺建築最鮮明的印記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