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法華寺在竹溪北岸,為台南四大名寺之一,原為明鄭遺老李茂春的故居「夢蝶園」,

李茂春死後,改為準提庵。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知府蔣毓英籌資建寺,始改名為「法華寺」。

此寺雖大部分為戰後以鋼筋混凝仿木構架重建物,但因其歷史意義之深遠,且其規制仍循傳統,

仍列為三級古蹟。


乾隆二十九年(1764) 臺灣知府蔣允熹為了使人能在這裡陶惰養性,特別加建圍牆。

翌年又在寺前挖了一座大池塘,命名為「南湖」,因形像半月,所以也叫「半月池」,池的南邊建有

一幢榭臺叫「半月樓」……此後,「法華夢蝶」成為府城勝景。


法華寺之前身為明朝末年逸土李茂春避亂渡台後所建的別墅,原名叫作「夢蝶園」。

按 : 李茂春字正青,漳州龍溪人氏,明唐王隆武二年(1645)舉人。明永曆十八年(1661)春,渡台於

東寧州治之東,伐芋闢圃,並建竹籬茅舍於其中,每日勤誦佛經,時人稱之為「李菩薩」。



嘉慶五年,裔孫李夢瓊、宗寅等,蒙府憲吳准將鳳邑主宋暨前府憲蔣原建陳永華所撰碑記,重給勒石。   

碑記內文如下 :


莊周為漆園吏,夢而化為蝴蝶,栩栩然蝶也。人皆謂莊生善寐,余獨謂不然。

夫心閒則意適,達生可以觀化,故處山林而不寂,入朝市而不棼;醒何必不夢,夢何必不蝶哉?   

吾友正青善寐,而喜莊氏書。晚年能自解脫,擇地於州治之東,伐茅闢圃;臨流而坐,日與二三小童,

植蔬種竹,滋藥弄卉,卜處其中;而求名於余。 



夫正青曠者也,其胸懷瀟灑無物者也。無物則無不物,故雖郊邑火之所比鄰,遊客樵夫之所闐咽,

而翛然自遠,竹籬茅舍,若在世外;閒花野草,時供枕席,則君 真栩栩然蝶矣!

不夢,夢也;夢,尤夢也。

余慕其景而未能自脫,且羨君之先得,因名其室曰「夢蝶處」,而為文記之。





昭和二十年(1945),台灣遭受盟機轟炸,法華寺的大雄寶殿、南極殿、天王殿等都被炸毀,

只剩乾隆五十七年(1792)台灣知府楊廷理所建,後代續修之關帝廳、大正七年(1918)所建的

功德堂、以及昭和十一年(1926)所建的納骨塔及聚賢堂前橋亭和庭院等尚稱完好。



民國48年重建後的法華寺,已改為水泥仿木結構建築,

由三座殿宇並排而成,面臨著狹窄街弄…….





重建後的法華寺,規制也依舊遵循傳統,

曲線優美的燕尾脊、素淨的壁堵泥塑,給人清新脫俗的感受,寺內殿宇連棟,庭園相續,








步行其間,頗能感受傳統建築曲折迴轉之趣。

寺中有許多彩繪大師潘麗水的作品,







其中除了天王殿門神,寺外山牆上還有「莊周夢蝶」、「達摩九年面壁」等作品。

如今彩繪斑駁 ;

有些門神彩繪且已由潘麗水的兒子潘岳雄加以重繪 ;

無論如何, 還是藏不住其人文方面的深蘊 ……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