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禪寺係清乾隆九年(1744)福建漳州高僧經元大師所募建。光緒十七年(1891)曾遭回祿之災 ,

廟殿泰半焚燬,翌年,邑紳施阿民倡議重修,惟因經費不多,施工簡陃不復舊觀,但香火並未少遜。

大正十二年(1923),地方人士李榮等人,又就原址鳩資改建,

由於地當壽山之麓,踞龍穴而建寺,因附近有一龍泉稱為「龍目井」,因而命名為「龍泉禪寺」。


據說國姓爺鄭成功趕走荷蘭人之後,為了重視佈署兵力,巡視台灣各地。

有一天來到內惟,紮在打狗山下。

內惟社居民正被旱災所苦,因此請求國姓爺幫忙,鄭成功率領兵將及地方父老,在山腳下設壇祈雨。

隔天發現山腳下噴出兩口清泉,形狀就像龍的眼睛,因此取名為「龍目井」,


由於泉水清涼甘甜,故稱之為「龍泉」,

泉水分成左右兩條,左條流經內惟社,右條流入另一條大河,這條大河就叫做「龍水港」,

即現今的愛河。



龍泉禪寺,原名「湧泉寺」,亦名「喝水巖」。寺後之龍目井乃天然石井,起源於明末鄭成功禱祈

上蒼普降甘霖,旋即在山岩隙處噴出此泉,泉湧如噴霧 花,號稱「龍巖洌泉」,故名湧泉。


民國六十年元月廿二日,台灣水泥公司高雄廠開拓萬壽山運石道路時,發掘出一塊酷似神像之奇石,

善男善女稱之謂「觀音佛石像」,特於民國六十四年集資在該寺興建圓通寶殿供奉之。

該寺自民國卅四年釋隆道大法師住持以來,銳意擴建,規模恢宏,

龍泉寺後倚壽山,左有功德堂,左前方有祖堂,殿右有舍利殿。

舊殿後方取而代之的是新式的大雄寶殿,完全失去了古寺的風格。

後山也已發展為觀光之地,假日一到登山客一群又一群,人們都藉由龍目井側小道進入

柴山自然公園。  


附近另有一龍泉宮, 是不同的信仰神祉 ;

據資料顯示附件山腰有一卓夢采的古墓 ,


詢問當地仁說是在中華電信的用地後方山腰 ,

從外圍無路可達 ,

來回探視 , 還真不得其門而入, 遂離去……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