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筆山座落竹南北方之大埔里,營頭屯又名營頭頂山,位於苗栗市文山里西緣,均為甲午戰爭後

日人接收臺灣之時,先民抗日的古戰場。


光緒二十年(公元一八九四)中日甲午戰爭,清廷兵敗議和,將台灣、澎湖割讓日本,從而揭開台胞

守土抗日之民族保衛戰。

尖筆山之役發生於光緒二十一年(1895)8月8、9兩日。


當時義軍為守土抗日,匯聚自北部輾轉南下之淮軍、新楚軍、廣勇及中南部崛起支援的義軍,

共計三千餘名,集結於尖筆山一帶,陣地長達三公里餘。八日,日軍由近衛師團長北白川率領

九千裝備精良之正規陸軍,分別攻陷尖筆山北方高地之後,因義軍聲勢浩大,日用不敢再進,

當晚於牛埔山一帶就地露宿。



翌日再戰,北白川宮上午五時親臨戰場指揮,並首次發動陸海夾攻,

「吉野」「速浪」兩艘軍艦在海面協助作戰,猛攻後方陣地,義軍由吳湯興、徐驤等各防地

分頭應戰,抵禦外侮。


激戰相持達 八小時之久,兩軍戰傷慘重,義軍兵力不足,火砲不強,含恨向南轉進。

是日下午三時,日軍進佔中港。 義軍由吳湯興、吳彭年等人率領退守營頭屯。

八月十二日,日軍川村少將,率兵自後龍分兩翼進攻當頭屯,雙方交戰竟日,義軍終因

餉械不繼,湯興撤軍南下,當頭屯陷敵,山城苗栗落入日軍魔掌。




尖筆山古戰場聳立在大埔里內,是鎮內的最高點,也是鎮內唯一的山區,在頂峰上可以

俯視整個竹南、頭份市區,中港八景之一「筆山虹彩」即是此地,站在高崗上那微風吹拂,

一絲懷古的情懷,不禁油然而生。


 

尖筆山之役期間, 據說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曾在山頂駐蹕,事後因而在尖筆山的山上興建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紀念碑;國府播遷來臺之後,紀念碑被予以搗毀,改置鎮鄉寶壁圓石,

作為觀光景點和歷史古蹟。



可惜因為底下是墓園區,附近又缺乏其他景點串連 ,一般遊客不太上來 ;

況現場缺乏說明牌, 前往的來可能也不知此碑有何好看的 ?

 

政府文獻資料亦有稱『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紀念碑為龍神碑者 , 不知其原由何來?

難不成是指神龍見首不見尾 ?


尖筆山公墓區階梯步道中有一座思親台,由思親台可以遙望整個墓園,整個山凹處都是墓園。

不過繞行一圈看來, 墓園也因缺乏管理而略顯殘破景況……



墓園區入口有一大型陳家墓園, 沿前面的巷道更深入, 裡面有一座大墳 ;

前往探視, 知道墓主人為陳錫坤 ;



經查網路知道此人曾擔任后厝龍鳳宮的主任委員, 據說今龍鳳宮的後院有一陳錫坤紀念園,

即為紀念陳錫坤對龍鳳宮之偉大貢獻。



按: 明永曆年間,隨鄭成功來臺之一名武將,奉湄洲天上聖母神像到竹南海濱建小廟開始奉祀,

後來聖母聖靈威顯,出現許多奇蹟,深獲鄉民崇信;清道光十五年(1835),媽祖復於香爐前顯靈,

指示居民遷往內地﹝後厝仔﹞以避災難。

到光十六年(1836),后厝陳姓墾主,有感於媽祖之神威,獻出大丘園作為廟地,地方士紳

亦籌資興建媽祖宮殿,以供居民永久奉祀,並正式命名「龍鳳宮」。



這一位陳錫坤應該就是當地陳姓墾主的後裔 , 如今坐擁這一大片的墓園 ,

正說明陳家無疑是當地的大地主 ?



尖筆山下仍是一片田野風光 ,古厝錯落其間 ;

紅牆黑瓦襯著背後尖筆山綿延的山色 …..



昔日竹南八景中,『筆山虹彩』便是描繪它黃昏夕照彩霞繽紛,及雨後彩虹倒映之美;

民國初年吟松館主提作:

『尖樹摩天鳥逡巡,峰前莫問利名人,迎來煙水消塵慮,旭日穿雲絕妙辰』,

也是詠讚尖峰迎旭之勝景。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