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四年(1739),泉州移民林耳順聯合福建客家兩族之移民約三十餘人而為墾首,由香山
地方為起點,持續前進開拓,首先建立「蟠桃庄」。
清乾隆十六年,廣東嘉應州鎮平客家移民林洪、吳永忠、溫殿王、黃日新、羅德達等人聯合開墾成
頭份與中港間地方,據稱搭蓋田寮者有五十餘戶約二百餘人,此即為「田寮庄」建置之基礎,
並成為開拓此地方之根據地。其次,開拓二份、三份、四份、五份等地。
乾隆三十年,鎮平客家移民吳有浩,開拓頭份北方之茄苳坑而成立「東興庄」。
乾隆三十六年,同族徐德來在頭份北方建立「興隆庄」。
大約而言,頭份鎮開闢,一從竹塹(新竹)自北而南,由鹽水港而山下排而番婆莊。
另一由中港、田寮而到頭份;再由河背而茄苳坑;由沙菁埔而興隆;由斗煥坪而水流東。
乾隆三十年(1765),鎮平人徐明桂、吳有浩,率族人百餘人至頭份東興茄冬一帶拓闢,
墾成上、中、下東興及桃仔園等地,建村落而居。
同年鎮平人徐德來為墾首,拓墾沙菁埔、興隆、糞箕窩等地。
廣東徐氏始祖徐雲崖後世子孫徐明桂等兄弟,於清乾隆卅五年渡台於安平港登陸,即隨往北尋求墾地。
嘉慶初年來到頭份田寮地區,憑藉精湛醫術治好一位在上東興活動的原住民頭目疾病,得以進墾較
危險而少人敢去的上東興地區,且在該頭目協助下墾殖順利,續往中港溪上游發展,共闢田園二百餘甲。
徐明桂一生熱心公益事業,道光年間獲「樂善好施」匾額,至今仍高掛徐氏宗祠中。
其祠堂屬傳統客家三合院,保存完好,古色古香。
劉家祠堂則由開台二世祖富龍公派下裔孫於大正元年七月建立,旨為紀念劉氏開台始祖楊太夫人
率兩子到頭份開墾奠基,並返原鄉廣東迎接其先夫伯理公骨骸來台,遂其心願。
楊太夫人以一柔弱婦孺,在舉目無親的異鄉赤手空拳辛苦耕耘,克勤克儉,奠定劉家基業,
在頭份地區一直被傳頌。
明清時期,中港溪水深湍急,河口寬廣,架橋不易,兩岸仰賴渡船交通,因船伕收費不一,
常起糾紛,甚有強索勒贖情事,清廷為根絕弊端,制訂義渡章程,由官府出資結合民間勸募
購置田園,招佃耕種,以收取之 租穀僱請船伕義渡商旅,
頭份永寧義渡於道光廿三年創辦,並立「永寧義渡碑」為記。
「永寧義渡碑」原豎在中港溪南岸「河唇福德祠」旁,清宣統三年遭洪水沖毀,被信眾請到
「頂頭屋福德祠」合祀。頂頭屋福德祠創建年代已難考證,但舊金爐刻載曾於道光廿八年辦過
老、新祀典,因此至少與河唇伯公同期,甚至更早。
兩土地公合祀時,原只容身石砌小廟中,民國48年由地方捐款改建為紅磚鋼筋結構,
民國84年再募款重建,翌年歸火登龕,廟貌於焉一新,
六塊永寧義渡碑則靜棲在一棵樹齡超過二百年老榕樹蔭下,見證斑斑之史蹟。
回程在濱江路旁見一民宅, 屋前有一小小山牆 ;
料想也是當地仕紳宅院 ;
順便做一下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