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年(1739),福建泉州人林耳順,率領閩、粵二省籍三十多名人士,自香山起南下
開發,當時建了 番婆、菁埔等十二莊。 至乾隆十六年(1751),續由廣東省嘉應州平縣人林洪、
吳永忠、溫殿玉、黃日新、羅德達等五裔孫開墾完成,以「田寮庄」為墾闢根據地。
開墾後,大家平分土地,以拈鬮來決定,拈到第一號的就叫「頭份」。
「份」即開闢土地股份之意。
沿用久了就成為地名,依此類推還有二份、三份、四份、五份等地。
林姓人數最多,分得頭份、二份及望更 寮;黃姓分得三份及新屋下;溫姓分得 四份、五份;
吳姓分得河唇;羅姓分得 中肚,這些地名,大部份在現在頭份鎮 和平里和民族里一帶。
「隆恩圳」由林耳順、陳曉理等人創鑿,隨看拓地之增闊,修鑿圳路,因圳渠廣布,日後成為
頭份地區主要灌溉系統,至乾隆末年,官方曾出資,協助民間經營,取「乾隆加恩」之意而命名。
圳成之後,由受益農戶公舉陂長一人,負責經費之掌管及圳路維護 ,經費由陂長按佃收取。
陂長一職由崁頂莊黃氏子孫世襲,同治年間陂長為黃振三,光緒年間至日治初期,則為其子黃慶生
擔任斯職,以後才轉由日入管理。
可見黃氏在頭份一帶的地位……
根據搜尋資料 :
清乾隆十六年(1752),黃彥遠由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廣福鄉大黃厝渡台,卜居頭份莊。
據說黃彥遠原有官職,後因長男潤麟及三男潤秀先後夭折,擔任之職務又遭人覬覦阻擾,遂辭退
官職而從事農耕,其後子孫將其耕地改作種植甘蔗,經營糖業遂以致富。
次子潤鳳生有七子:之後子孫蕃衍,族繁支分各地發展。
乾隆年間,黃日新嘗黃彥桂派下裔孫,越過望更寮漢番界線,在今民族里新屋家一帶 ,
首先建立夥房,遂稱此屋為「新屋家」,亦稱新屋下。
走訪新屋下一帶, 窄巷中有一傳統門樓, 門額曰江夏堂 ;
院埕內頗為寬廣, 內埕三和院正身應是宗祠之所在…..
曾有網友在此看過美濃進士黃驤雲的會魁匾額 ,不過實際走訪並未看見 ;
也許已移置廳內吧?
按: 黃驤雲進士,美濃竹頭角人,清嘉義長福營参將黃清泰次子,本名定傑,又名金團,
中舉時官名龍光,道光九年中進士時,以驤雲為官名,號雨生,兩個兒子廷祐、廷祜俱為舉人。
目前美濃竹頭角黃進士故居,尚留有「文魁」「會魁」匾,但竹頭角現居之黃梅輝宗族,乃黃驤雲
兄長黃定豪之後裔,黃進士本人後裔多於乙未之後內渡福州。
至於苗栗頭份民族里新屋下的黃屋夥房,為何會留存一塊黃進士「會魁」匾呢 ?
據說乃當時黃驤雲寄住於頭份黃屋夥房,報考京試時,遂以頭份黃屋夥房為戶籍所在地,
因此,當高中進士之時,匾額即送至頭份黃屋。
臺灣通志稿因而誤植 黃驤雲為中港頭份人……
可惜宗祠已改建, 不復舊貌 ;
只剩下門樓見證頭份黃家的過往風光。
曾有網友在此看過美濃進士黃驤雲的會魁匾額 ,不過實際走訪並未看見 ;
也許已移置廳內吧?
不要亂寫.要求證!回信即寄照片給您!
曾有網友在此看過美濃進士黃驤雲的會魁匾額 ,不過實際走訪並未看見 ;
也許已移置廳內吧?
不要亂寫.要求證!回信即寄照片給您!
因僅在外埕處遠觀, 未確認是否有匾 …..
因僅在外埕處遠觀, 未確認是否有匾 …..
我住這麽久也常常進出大廳也沒看到你們說的那片會魁匾
我住這麽久也常常進出大廳也沒看到你們說的那片會魁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