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份直到清代乾隆以後,才有漢人定居開墾。之前,都是原住民居住,

以此為活動場域的有平埔族的陶加斯族、高山族的泰雅族、和賽夏族等三族,

頭份的蟠桃里,舊稱番婆莊,就是曾有原住民定居的例證。



清乾隆四年,泉州人林耳順率領30 多位閩、粵人士,和平埔族訂約開墾,是頭份受漢人開拓之始。

林耳順開闢,建番婆、菁埔等12莊,又與陳曉理等開鑿隆恩圳、灌溉農田。





乾隆十六年,林洪、吳永忠等人之裔孫,在今頭份與竹南間設 田寮,墾成頭份,二份等地,

隨著移民遷入,地方守護神廟宇也跟著興立。





大約而言,頭份鎮開闢,一從竹塹(新竹)自北而南,由鹽水港而山下排而番婆莊。

另一由中港、田寮而到頭份;再由河背而茄苳坑;由沙菁埔而興隆;由斗煥坪而水流東。




頭份境內有中港溪流貫中央,兩岸是竹南沖積平原的東半部,因此土壤肥沃、水源豐沛、

物阜民豐,所以先民自雍正、乾隆時期開墾後,即不斷有漢移民進入,尤其以客家族裔為大宗,

其行政歸屬,在明鄭時代屬天興縣。




清朝時自康熙二十二年(1683)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共40年,屬諸羅縣。

雍正元年(1723)至九年(1731)期間,隸屬彰化縣。

雍正九年至光緒四年(1878),屬淡水廳,區內分屬5莊;即隆恩莊、番婆莊、田寮莊、南莊、崁頭莊,

鎮內之開發,始於此一時期。



光緒初年屬新竹縣竹南一堡(1878-1895),至光緒二十一年日治時期,改隸台北縣新竹支廳,

明治三十年(1897) 為新竹縣頭份辦務署 , 之後多次變更,

大正九年(1920),屬新竹州竹南郡設頭份庄,昭和十四年(1934)改為頭份街。


及至台灣光復後隔年,新竹縣政府成立,將原郡下之街庄改為鄉鎮公所,於是竹南郡頭份鎮

成立;民國39年,全省再調行政區域,苗栗縣政府成立,頭份鎮也升格列入18鄉鎮中。

頭份市區是一個與大家的苗栗印象頗為不同的城鎮,

這裡的街道熱鬧、車輛和商家招牌林立,是苗栗縣重要的城鎮之一。


乾隆十六年(1751),廣東鎮平人林洪、吳永忠、溫殿玉、黃 日新、羅達德等人,率領家族

飄洋過海 到頭份開墾。當時,他們以「抓鬮」的 方式決定開墾的地點。

抓到第一號的即 為「頭份」,後來沿用為地名。



據說林 姓人數最多,分得頭份、二份及望更 寮;黃姓分得三份及新屋下;溫姓分得 四份、五份;

吳姓分得河唇;羅姓分得 中肚,這些地名,大部份在現在頭份鎮 和平里和民族里一帶。





目前的寬廣街道多為大正九年市區改正之後的成果 ;

而舊街殘存的風貌反而隱身於彎曲狹窄的巷弄之中…..

不仔細探訪 , 是不容易發現的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