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二年(1737)廣東梅縣客家人謝鵬仁、謝雅仁、謝昌仁、謝成人四兄弟,率領族人由龍港

上岸,向後龍平埔族洽商同意,開墾維祥(今維祥、維新里)、內麻(今恭敬、勝利里)、芒埔

(今玉清里)一帶,是漢人開發苗栗的開始。



當地在漢人入墾之前,原為平埔道卡斯族貓裡社〈麻裡社〉生息之地。

乾隆初期,廣東客籍墾民最初開拓此地時,依「pali」音譯,稱之為「貓裡」,其意為平原。

根據乾隆二十九年〈1764〉編修的「台灣府誌」記載:

當初「蕃社」名為貓裡,「民庄」名為貓貍,以資分別,以後則混用。




乾隆末年已逐漸形成街肆,稱之為「貓里街」,街內有「媽祖宮」,乃由林璇璣捐款而創建於

清嘉慶十六年(1811)。

清同治、光緒年間,此地方之山地地區製腦業漸漸興盛,而以貓里街做為中心集散市場。




光緒十五年〈1889〉由城設縣時,改為近音的「苗栗」,

居民大多由廣東、福建移民而來,民風純樸、勤勞節儉、崇禮尚義,以客籍人士居多。

苗栗市的行政區域形成於大正九年(1920),之後一直維持到今日。



1901~1908 年期間,苗栗街曾做為苗栗廳廳治之所在地。

日治時期苗栗街(苗栗大字)是鄰近街庄的政治、經濟、交通 等各方面的核心,

當時在殖民政府的規劃下,各機關多集中在今中正 路兩側,這些機關的設立與人員移入,

使得聚落進一步的擴大和繁 榮。




而北苗栗的社寮崗庄一帶,是因苗栗驛的設置才繁榮起來的新興 區域,街區遂由南向北擴展。

日治時期苗栗街內有兩次市區 改正,使聚落的型態改變,原有狹小街道被拓寬,曲線變成直線,

街 道空間加大。建築物大半改建為洗石子巴洛克兩層街屋,傳統街屋樣 式逐漸消失。



可惜苗栗街的市街規劃是比較消極的,除了將原有的道 路拉直並稍加拓寬之外,並沒有藉由

市區改正計畫促使新興區形成。


日治時期公路和私設輕便軌道,將苗栗平原地區生產的稻米、甘蔗等農作 物,及鄰近山區

生產的石油、樟腦、薪炭,運送到苗栗街買賣。

鐵路 則是對外運輸的一大動脈…..

日治時期最熱鬧的區域仍然 是在南苗栗,而苗栗驛的設置,帶動北苗栗的商業繁榮。

鄰近公館庄 的出礦坑和造橋庄的錦水石油產業興起,讓社寮崗庄(社寮崗大字) 興起了

石油製品集散的優勢。


日治初期苗栗地區因為平原有限,農產 品產量不多,商業買賣始終不興盛。


但中期後逐漸轉為熱絡,苗栗大 字各會社、組合林立,是當時苗栗街的金融商業中心。

從街道上留存的街屋看來 ,

昔日舊街應集中於今日中正路及其周邊道路一帶…..


一些老廟也集中於此區內 ;

如文昌祠天后宮 、天雲廟等等

老街中總少不了有老廟…..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