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二年(1737),廣東梅縣客家人謝鵬仁、謝雅仁、謝昌仁、謝成人四兄弟,率領族人由

龍港上岸,向後龍平埔族洽商同意,開墾維祥(今維祥、維新里)、內麻(今恭敬、勝利里)、

芒埔(今玉清里)一帶,是漢人開發苗栗的開始。

苗栗一地在漢人入墾以前,原為平埔道卡斯族貓裡社〈一稱麻裡社〉生息之地。

清乾隆二年〈1737〉,廣東東部客籍墾民最初開拓此地時,依「貓裡〈pali〉」音譯,

稱為「貓裡」,其原意為平原。

根據乾隆二十九年〈1764〉編修的「台灣府誌」記載,

當初「蕃社」名為貓裡,「民庄」名為貓貍,以資分別,以後混用。

光緒十五年〈1889〉由城設縣時,才改為近音的「苗栗」,

居民大多由中國大陸廣東、福建移民而來,民風純樸、勤勞節儉、崇禮尚義,以客籍人士居多。

乾隆年間,貓裡、嘉志閣兩社合併為「貓閣社」。

清光緒中葉,貓閣社移居「城南六里」(今新英里新英國小一帶),其後裔仍居該地,

舊地名即為「蕃社」,1901年設縣之始,名稱也改為近音的苗栗。

陳留堂是由汀州謝氏移民所建立之祠堂,該謝氏族裔為汀州客家二次移民,

自汀州入台的謝姓先民先是居住在臺中南屯一帶,至道光末年移入苗栗居住,入苗後與

粵籍的謝氏族人共同組成謝申伯公嘗,成為苗栗謝氏宗族的一員,隱身於四縣客籍族群之中。

 

不過,汀州謝氏族人並未脫離原有宗族的組織 , 即謝廷紀公嘗。



初至苗栗開墾的謝屋人,因勢單力薄必頇與其它同姓墾民合作,購買土地甚至共同建立宗祠,

然而在家族開始壯大之後,謝屋九世祖廷紀公派下人於昭和七年(1932 )在苗栗市田心建立

屬於自己謝屋祠堂– 陳留堂謝氏宗祠。



藉由陳留堂謝氏宗祠的建立,凝聚了廷紀公派下之謝姓宗族。

謝氏宗祠陳留堂於昭和七年(1932)興建,從訪談推測1932年建築規模包含正屋七間

及北橫屋,現貌為昭和十年 (1935) 地震後所做之修建成果。



謝氏宗祠在建築的形式與材料等層面,受到傳統建築與洋風形式等影響,

形成一種在傳統的空間配置格局上,添加了西式建築的形式與作法。

臺灣傳統建築在歷經洋風影響,日人治臺等因素下,融合了外來的元素與材料,

融合的過程皆清晰的附著在建築物上,除可反映當時的建築技術外,亦是新技術、

材料與傳統建築融合的例證,

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定為歷史建築……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