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興街為銅鑼街庄發祥地,早年為銅鑼庄最繁華之地,清嘉慶年間已成市,稱福興街,俗名銅鑼灣。

日治時期昭和十年 (1935)台灣中部大地震,福興街受災慘重,幾乎夷為平地,災後鄉民重建家園,

部分留在原地,部分遷往新街即今銅鑼村中正路一帶,福興街乃被稱為老街,



台灣光復後於民國三十九年實施地方自治,設福興村。

天后宮即奠基銅鑼老街,坐北朝南,居高臨下,面向銅鑼市區。

福興村既為老街所在位置,銅鑼居民的信仰中心當然也在這裡,即復興路上的天后宮;

主祀 媽祖,左殿陪祀 酆都大帝、十殿明王等神明,右殿恭俸 註生娘娘、福德正神等神祇。

天后宮創建於 同治二年(1864),由 銅鑼灣居民發起,歷經多次重修,

傳言初建廟所用之桁桷,取自 老街聚落北面五棵大 楓香中四株,且是經過 伯公首肯;

居民建造 天后宮並於原 楓樹下建 伯公廟,二廟完成後木材仍有剩餘,取零頭製成長板凳

供廟宇使用。


民國三十六年、六十一年及七十四年經歷過三次的廟宇整修重建,天后宮屬於三川殿式建築,

主架構未有過大的變動,裡面的主結構、檐廊龍柱、木雕裝飾等等,都仍然為五十多年前的古物,



楹聯還掛有許多出自栗社要角邱仙樓、邱雲峰、賴江質等人的作品,

留下許多擁有鑑賞價值的古蹟文物。



今日外觀為 民國74年(1985)改建後的樣貌 ,

卻仍保有老廟的味道 ……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