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鑼位於 西湖溪中游,因該地區之地形狀似 銅鑼而得名,近年以 杭菊而成熱門景點。

銅鑼車站 日治初期建設縱貫鐵路時,擬訂站名為「福星街」,明治三十五年(1902)施工時改名為

銅鑼灣,於明治三十六年(1903)10月營業;大正九年(1920年) 配合改名銅鑼驛,

光復後短暫沿用,之後才更名 銅鑼車站。



銅鑼車站舊站房於昭和十年(1935) 台中州大地震受損重建,1936年4月24 日完竣,

車站建築與造橋、清水、二水、舊泰安與橋頭等火車站同為1936年鐵路建築標準型設計,

皆採平頂式水泥長方形格局,為具有迴廊、廊柱的典雅建築。

昭和十年(1935)「新竹─台中烈震(關刀山大地震)」後,毀損鐵路車站眾多,應付短期間修復需要,

造橋、銅羅、泰安、清水 等二等車站皆採用一致標準站體—折衷主義建築風格;平頂,水泥長方形

格局,兼以迴廊、廊柱修飾的簡單造型。




銅鑼車站因迴廊增建延長,感覺較其他同型站來得大;

但近看後會發現,新增的三支圓柱造型較簡化,施工也較粗糙,

很容易區隔原站體與增建部份。


重光診所為銅鑼名醫劉肇芳故居,建於民國38年,位於銅鑼火車站旁的武聖街,正對站前廣場,

坐北朝南,佔地約300坪,混合中、日、西班牙等外來建築風格,是知名翻譯家劉慕沙老家,

苗栗縣政府將之納入縣內第七處歷史建築,以保存銅鑼人對劉醫師及診所的記憶。



劉肇芳之子劉家武回憶,房子完工時是當時附近最高的建築,診所建材以檜木為主,是劉肇芳親赴

宜蘭太平山挑選,再經鐵路運回銅鑼加工,當檜木運回銅鑼火車站時,也是地方一大盛事。




中油退休的劉家武仍居住於此,目前診所除了蟲蛀、褐腐菌之外,屋況保存良好,診間內

收藏許多年代久遠的手術器材、老餐櫥器具和留聲機,甚至有自製、超過30年的氣象紀錄。





劉肇芳是銅鑼名醫,明治四十一年(1908)出生於西湖鄉,新竹中學畢業後考進台北醫學

專門學校(台大醫學院前身) ,是銅鑼鄉第一位,也是當時全台少數的台籍醫學院學生,

據說學費還仰賴鄉親父老資助,畢業後隨即返鄉擔任公醫 ,



昭和八年(1933)接下當地老醫師徐阿煌的東海醫院,正式展開長達逾一甲子的行醫生涯。

劉肇芳行醫初期,當時衛生狀況不佳,瘧疾等疾病橫行,劉家武說,正巧德國開發出特效藥,

讓父親藉此救活很多鄉親,也讓名醫的稱號隨之而來。



診所入口門廊上大鬼頭瓦,還是有三隻類似槍管的鬼頭,門廊前方也種了三棵龍柏,

據說都是為了避開路沖。



診所曾經拍過侯孝賢執導、朱天文(劉肇芳的外孫女)編劇的電影「冬冬的假期」 ,

該部影片曾獲法國南特三大州國際電影節最佳劇情片、亞洲影展最佳導演獎、瑞士盧卡諾

國際電影節特別推荐獎,吸引不少慕名而來的遊客。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