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於開闢之前,為半線社、阿束社平埔族之地。 漢人移入形成漢人街庄後,音譯為「和美線」。

因地當漳泉接觸地帶,寓意漳泉和睦相處,創建美好地方,故名之。

相傳先民移台,來自漳泉二地移民,係以詔安圳為界,以東大多為漳州移民,以西則多為

泉州移民生聚之所。 


明永曆十八年設北路安撫司於半線執掌地方治安暨撫番,總護諸將,察治姦宄,凡兵民之政皆屬之。

永曆十九年派左武衛武平候劉國軒率兵駐此,自此兵丁開拓半線社與阿束社,是為本鎮開闢之始。


繼之泉州人施長齡、楊志申,以及清康熙中葉時泉州人吳洛、黃榜等來線西堡墾殖或自鹿港登陸,

或自諸羅北上,招工買牛,引水開地,各地逐漸開闢。


面前里最初由大地主黃榜開發,轄區內分為「頭前厝」、「公館」、「灰窯」三大聚落,

古墓聚集之地其實位於鹿港 ,和美, 以及線西交界之處 …..


(顯妣  諡順節  黃媽陳孺人墓 )

據黃氏族譜記載:

檗谷黃氏大量遷居台灣始自清康熙年間黃氏十四世知字輩。 今草港中莊、頭莊、烏瓦厝、

頂山寮密集二千餘家,還有線西鄉頂見口、下犁、寓埔、塭仔、溝內等五村黃氏都是檗谷之後。

其中最大的古墓為黃氏祖墳…..


其旁另有一黃氏古墳 ;



(例授  鄉飲賓  添才黃公墓 )

大墳的後頭為阮氏祖墳 …..



和美阮氏祖籍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英內上堂鄉二七都 ;

一世祖阮克環是第二世祖嘉尚渡來時攜奉神主牌來台奉祀,二世祖阮嘉尚於雍正七年(1729)

帶其子即於第三世祖厚德(父子)同時渡海來台。 卜居於今之雲林縣北港鎮溝皂里又名掩豬社,

開墾海埔新生地為農。



三世祖阮厚德公生有五子,一、文堯;二、文亨;三、文喜;四、文意;五、文祥,

今所謂阮家五大房就由此而來。

乾隆五十年(1785)四世祖阮文堯兄弟五人等遷移至彰化縣東堡今之嘉犁湳仔庄。



阮姓宗祠,又名阮姓祠堂。 位於彰化縣和美鎮嘉犁里東坡路(下湳仔)。

此處應是其祖墳之所在


偏南一帶有許家墓園 , 其中有一古墓 …..

鹿港許姓主要分布居住區,位於許厝埔、牛墟頭、崙仔頂、安平鎮一帶。

雍正元年(1723)彰化建署,官派駐鹿港,福建漳州晉江縣石龜人許祐德與同宗合墾始成許厝埔。



因與牛墟頭許氏富商互認同宗,交遊密切,兩家洽議合作拓墾,三年墾成,依開墾訂約分產,

各自管理。至道光年間,許厝埔尚未完全拓墾。

另外,還有更多許姓分布在鎮郊所謂的「許厝埔十二庄」,這是一個聯庒祭祀組織,



(  光緒壬辰年   皇清  顯考例授鄉飲賓  諡溫德   許公坟墓)

許氏遂與施黃等姓 , 同列鹿港前五大姓之列 …..


距此北方約300公尺處另有一區墓葬區 ,

路邊有一古墳 , 則屬謝姓所有


附近的頂番取自聚落頂番婆的二字命名,在鹿港東北方,北和東方與和美鎮相接,西與頭南、

頭崙兩里為鄰,南以洋仔厝溪為界。



(光緒三年端月  皇清例贈顯考  鄉飲賓 廷珪謝公之墓 )

包含轄埤頭、頂番婆、圳頭厝、港墘、頭前厝等,居民以謝姓為主。

隨意探訪古墓 , 在此頗有收穫 ……

或許還有更多古墓掩沒於草蕪之間 ,

清明過後會是一個

再度探訪的好時機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