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的城牆原為土築。

明洪武年間,長沙守御指揮邱廣營營建城垣,將土築城牆全部改為石基磚砌。

明朝末期,張獻忠攻打長沙時城牆遭到破壞。



清順治十一年(1654),洪承疇駐節長沙,拆運明藩王府磚石修復城牆;

咸豐十二年(1852)太平天國軍攻打長沙以後,撫台駱秉章、劉坤等人先後重修,

加固天心閣古城牆,並於此處設炮台9處,增建月城,城牆變為半環拱式內雙城格局。



1914年,長沙開始拆除城墻,天心閣及其所在城墻因屬古城勝跡,被保留了下來。

1924年辟為公園,將舊閣修復,並於閣兩側倣北京文瀾閣增建二閣,以遊廊連接。

1941年長沙市人民政府將此建為公園。



1983年又在舊址重建天心古閣,1984年12月竣工,恢復了古閣的雄姿舊貌。

天心閣古城墻址距今已有二千二百年歷史……



天心閣位於長沙市城區東南天心公園內,與嶽麓山遙相對峙。

又稱南門 , 原是古長沙的東南角,全城地勢最高之處。



乾隆十一年(1746)由撫軍楊錫被主持興建。引《尚書》「鹹有一德,克享天心」之意而得名。

閣樓雄踞其上,其名始見於明末俞儀《天心閣眺望》一詩中,



清乾隆年間重修天心閣,極城南之盛概萃于斯閣,盛名於世且成為文人墨客雅集吟之所。

與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相媲美,被譽為古城長沙的標誌之一。



現今之天心閣為1983年重建,1984年對外開放。

閣樓具有明清兩朝城樓風格,高閣用遊廊連接,形似山巒起伏,錯落有致,氣勢宏偉。


結構用挑梁,不用鬥拱,三層閣用四十六根紅漆圓柱支撐,廊柱結合,栗瓦粉墻,灰白色

石基敦厚穩實,六十二頭石獅各具姿態,三十二隻龍首托起翼角,翹首藍天,三十二隻

風馬銅鈴迎風鳴響,巨型吻龍各領風騷。


整個建築色調凝重而雄渾,風格去華飾而存古樸。   

古閣雄踞,氣象蔚然,遊者登臨,瞰湘流北去,招岳色南來,仿佛置身天際。



天心閣由主副三閣組成,以兩側長廊相接,為弧狀佈局。

主閣居中,下為花崗石基台,有白石雕花護欄,石獅欄柱。上為3層樓閣,木柱支撐,白色粉墻,

三重檐歇山頂,蓋栗色琉璃瓦,檐角飛翹,檐脊、頂脊均為黃琉璃瓦。


  

頂檐之下,南懸「天心閣」匾額,北額「楚天一覽」。

扶梯登閣,直上三樓,遙對蘭天,清風拂面,俯首四顧,全城景色俱在眼底。


  

作為城市城墻的一部分,同時,兼具軍事防禦功能,

登閣遠眺,極目寥廓,長沙古城景色一覽盡收……

崇烈亭又名「入勝亭」,1946年為紀念抗日陣亡將士所建。



有聯曰:

「有亭冀然,覽風物睹江流之勝;是真勇者,執干戈為社稷而亡」。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