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麓書院位於長沙市嶽麓山東麓,是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始建於北宋開寶九年(976),

歷經宋、元、明、清各個朝代,迨及晚清(1903年)改為湖南高等學堂,至今仍為湖南大學

下屬的辦學機構,歷史已逾千年,是世所罕見的「千年學府」。

1988年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嶽麓山風景名勝區重要觀光點。

嶽麓山自古就是文化名山。

西晉以前為道士活動據點,曾建有萬壽宮、崇真觀等。西晉武帝泰始四年(268)麓山寺創立,

至今仍保存完好。東晉陶侃曾建杉庵讀書於此。六朝建道林寺。唐代馬燧建「道林精舍」。

唐末五代智璿等二僧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割地建起學舍,便是後來嶽麓書院之前身。

北宋開寶九年(976),潭州太守朱洞在原學舍遺址上,即嶽麓山下抱黃洞附近建立嶽麓書院。

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7)年間,嶽麓書院進入了北宋的鼎盛時期。

 

大中祥符八年(1015),宋真宗親自召見山長周式,對周式興學頗為嘉許,親書「嶽麓書院」

匾額,書院之名始聞於天下,並有「瀟湘洙泗」之譽。

至今書院所存明代「嶽麓書院」刻石,便是當年宋真宗的手跡。

在周式執掌下,嶽麓書院的從學人數和院舍規模都有很大發展,遂成為天下四大書院之一。

兩宋之交,嶽麓書院遭戰火洗劫,乾道元年(1165)湖南安撫使知潭州劉珙重建嶽麓書院。

延聘著名理學家張栻主教嶽麓,加強了嶽麓書院在南宋教育和學術上的地位。

紹熙五年(1194)朱熹任湖南安撫使,來到潭州,重整嶽麓書院,並頒行《朱子書院教條》。

經過他的整治,嶽麓書院再次進入到繁盛時期。

1275年元兵攻破長沙,嶽麓書院被付之一炬。

元末戰亂再起,嶽麓書院於元至正十八年(1368) 又再一次毀於戰火。

明弘治七年(1494)長沙府通判陳鋼終於使嶽麓書院基本恢復舊貌。

之後歷經多位地方官員的修復擴建,書院主體建築第一次集中在中軸線上,

主軸線前延至湘江西岸,後延至嶽麓山巔,配以亭台牌坊,於軸線一側建立文廟,

形成了書院歷史上亭台相濟、樓閣相望、山水相融的壯麗景觀。

書院的講學、藏書、祭祀三大功能得以回復,並奠定了現存建築基本格局。

明正德二年(1507),陽明心學一代宗師王陽明來嶽麓講學。

再創嶽麓書院又一次的鼎盛……

明崇禎十六年(1643),張獻忠部隊進攻長沙,與明朝官軍進行激戰,書院在混戰中被毀。

康熙七年(1668),巡撫周召南下令重建嶽麓書院,基本恢復了原有規模。

康熙十三年(1674),吳三桂發動三藩叛亂,攻克長沙,剛剛修好的嶽麓書又遭到損毀。

康熙二十三年(1684) 巡撫丁思孔又重建嶽麓,置膏火田數百畝,並兩具疏章,請求御書匾額。

康熙二十六年(1687)春,康熙帝御書「學達性天」匾額。

乾隆九年(1744),乾隆帝又賜御書「道南正脈」,如今匾額仍高懸於正殿之中。


清末實施新政,廢書院而興學堂,「嶽麓書院」於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被湖南巡撫趙爾巽奏

廢為湖南高等學堂。1917年併入武昌國立師範學校。

1926年省立湖南大學成立,仍以嶽麓書院為一院。

1937年再次升格為國立湖南大學。


現存大門為清同治七年(1868)重建,建於十二級台階之上,五間硬山,出三山屏牆,

前立方形柱一對,白牆青瓦,置琉璃溝頭滴水及空花屋脊,枋梁繪游龍戲太極,間雜捲草雲紋,

整體風格威儀大方。

天禧二年(1018)真宗賜嶽麓書院的門額,懸掛於大門正上方,

大門兩旁懸掛有對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上聯出自《左傳• 襄公二十六年》,

下聯出自《論語• 泰伯》,

源出經典,聯意關切,道出了嶽麓書院的歷史地位。

位於清風峽內的愛晚亭原名紅葉亭,始建於清乾隆年間(1792),

根據杜牧所寫的詩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而改名愛晚亭。

愛晚亭後來被日軍炸毀,現時的亭是 1952 年重建。

重簷八柱,亭子頂部覆蓋著琉璃碧瓦,亭角飛翹,亭內的頂部還有彩繪藻井,深具古典建築之美。

愛晚亭還是嶽麓山中觀賞紅葉的最佳地之一。

嶽麓山山上有不少近代歷史人物和戰爭烈士的墓地,包括黃興、蔡鍔、陳天華等。

山上其他景點包括:

始建於晉初的麓山寺、隋代舍利塔、明代的雲麓宮以及禹王碑等,

 

此外還有一座鳥園、索道、下山滑道等遊樂設施,

山頂上亦設有餐廳茶座,可俯瞰長沙市全景。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