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平侯共有五子,為國棟、國仁、國華、國英以及國芳,分「飲、水、本、思、源」五記,
其中國華與國芳為嫡出,日後共同,遷回板橋營築三落大厝,國華稱「本記」、國芳稱「源記」,
世人俗稱「林本源」。
林家再經國芳、國華的銳意經營,不但經營米業、鹽業、航運業、樟腦業以及錢莊等等,
更是鑿圳墾地,開墾淡水、桃園、宜蘭一代的土地,林家後來成為台灣首富的地位,在此
先奠立了良好的基礎。
林維源,不僅將林家的事業版圖帶入顛峰狀態,對於台灣近代化的建設,更是幕後第一功臣,
曾協助台灣巡撫劉銘傳從事撫番、清賦、清丈土地、墾荒闢田等工作,襄贊政務、官至二品,
並將林家事業由農業投資轉為商業投資,與政府提倡之振興商業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終於
成為全台第一首富,在當代可以說是無人能出其右。
1894年甲午戰爭事起,林維源受命為督辦全台團防大臣,並且報效三營鄉勇,自備糧餉,
擇要駐紮,後來又頒給督辦團防事務關防。甲午戰爭(1894)爆發後的第二年,台灣正式由清廷
割讓給日本,當地反日人士成立台灣民主國,共推林維源為議長,但他謝辭,走避廈門,
住在鼓浪嶼別墅。
光緒三十年(1905),在廈門去世。
日本統治時期,林家分別住在中國、台灣兩地。大致上三房林鶴壽、二房林爾嘉等、大房林熊祥,
都分別住在上海、廈門、福州;而大房中的林熊徵則成為日治時期林家在台灣的代表。
林家第三代、第四代重要成員死後多埋葬在土城的林本源家族墓園之中…..
(顯祖考 林公叔臧 諱爾嘉府君墓)
林爾嘉是林維源第二房最重要的繼承人。
林爾嘉,字菽莊、叔臧,别名眉壽,晚年號百忍老人。
原名陳石子,是廈門抗英名將陳勝元五子陳宗美的嫡生長子,6歲時才過繼板橋林家。
當1905年林維源過世後,繼續籌辦廈門保商局信用銀行及其職務,又任廈門商務總會總理,
也有人出面向清廷荐舉林爾嘉可用,遂赴京晉見,賞予五品京堂, 其經歷為「充任福建全省
礦務議員、度支部幣制議員、農工商部頭等顧問官,洊擢侍郎。」民國成立後,絕意仕途,
但仍被推為福建諮議局議員,繼又獲選為參議院議員, 皆辭謝不就,唯擔任鼓浪嶼工部局董事,
與福建暨南局(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僑務行政機關) 顧問,
並資助保守派政黨進步黨。 該黨黎元洪當選總統後,聘林爾嘉為總統府顧問。
參與籌辦廈門博愛醫院,擔任《全閩新日報》社長。
在台灣有訓眉記(訓是長兄訓壽,早逝), 經營土地家屋、商品、有價證券買賣租借等中介,
及土木建築包工、信託業。 此外在中國投資泉州電氣公司,擔任經理, 創辦廈門德律風公司
(電話公司), 投資漳廈鐵路, 自組廈門自來水公司, 還繼承其父的錢莊業即信用銀行,
為廈門21家錢莊中 資本額最高者(三房鶴壽的建祥排名第三)
已未割臺後林爾嘉隨父親林維源避居廈門,1913年於鼓浪嶼建菽庄花園,光復後1949年回臺 ,
二房的林爾嘉平日生活安逸,只能就祖產生活,結詩社以抒其鬱悶, 故未在商界、政壇占有一席之地。
1951年林爾嘉在台灣病逝後,其夫人將菽庄花園捐獻給廈門市政府 。
林爾嘉長子 林景仁曾擔任滿州國外交部歐美科長 , 最後飄零異地 ,
死在東北長春 ……
林嵩壽(1886-1936),字絳秋,號賓卿; 民間稱桃仔舍,三房林維德三子。
漢學造詣深厚,篤信佛教,樂善好施。
1898年與兄彭壽自廈門回台,襄助林本源事務管理,擔任林本源製糖監事, 以林本源財務管理人
兼主事來管理林本源博愛醫院。 發展養蠶業,植桑十餘萬株,
(考嵩壽 字絳秋 名爾鏘林公墓)
1919年後專意於自己的會社嵩記殖產株式會社,據說一年貿易額高達三千餘萬元。
林本源博愛醫院於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11月21日由臺北廳長認可設立,並於艋舺育嬰堂
邊街臺北仁濟院內設置分院。醫院初址位於當時的大稻埕建昌街,由屬於林本源公業之全臺日
報社舊址修建而成。
然因大正元年(1912)8月和9月的兩次風災,造成醫院房舍塌圮毀損,遂暫將醫院遷至六館街
的三井株式會社俱樂部。
大正五年(1916)9月,院址再度遷移至建成町(今重慶北路與長安西路之路口)新建醫院。
人事方面,商議員(顧問)、醫院長等職多由日本人擔任。
本島人中即由板橋林家的林彭壽、林嵩壽擔任管理人…..
昭和二年(1928),林嵩壽、林履信於義學成立「私立板橋幼稚園」。
日治時期曾擔任新民報高級職員, 得年 49 歲。
林嵩壽的墓是整個家族墓園內最為精美的一座墳墓 ;
墓手上有著當時詩社有名詩人的敬輓及題詞 ,
非常素雅 , 可說是極為優美的一座古墓…….
林柏壽(1895-1986),字季丞,室名為蘭千山館、定靜堂。
生於廈門鼓浪嶼,幼居台北板橋。十五歲到日本東京留學,1924年就讀英國倫敦大學經濟學院,
兩年後轉入法國巴黎修讀法律。1949年成為台灣水泥的大股東,擔任台灣水泥、台灣電視
公司的董事長等職。嗜好收藏,造有「蘭千山館」存藏。
林柏壽為二房的重要人物。1895年出生於廈門,人稱「四大人」或「四爺」,
父親林維源過世時才11歲,因此由兄爾嘉代行父職,大正初年林本源析產時回到台灣,
將所得於1922年成立柏記產業株式會社。
1924年赴英國就讀倫敦大學,二年後再到法國巴黎修法律,年餘後回台。
生性淡泊,不願應日人之請擔任台北州會議員,遂受台灣總督府壓迫,不得不舉家遷往西貢以避禍。
戰後回台,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撤退來台,頗想攏絡民心,以四大公司民營做為方法之一,
想邀林柏壽入主台泥,柏壽未敢遽任,經黃少谷、葉明勳多次力邀方答應, 遂任台泥董事長。
此外也於1953年成立啟業化工公司,但到1984年以後即難以經營,遂轉入新光手中;
也擔任中國國際商銀董事長;復捐贈大批骨董給故宮博物院,生前成立三種獎學金,
即台泥獎學金、季丞獎學金、財團法人蕭同茲新聞文教基金會。
與台灣史研究最重要的林本源文教基金會亦為其出資,該基金會辦《台灣風物》為解嚴前唯一、
貫時性的台灣研究刊物,對台灣史的研究做出具體的貢獻……
1922年林本源柏記產業株式會社社長 ; 林本源柏記產業株式會社成立時有資金兩百萬圓 , 後又增資
七十萬圓 , 專門從事土地房屋貸借經紀業及土地開墾造林 , 穀類買賣等事業。
1926年台灣商工銀行及林本源維記興業株式會社董事 ,曾赴歐美各國視察 , 遊歷瑞士 , 義大利 ,
德意志諸國 , 取道美國返台 。
林氏善詩文,對古書畫文物鑒辨精闢,經數十年蒐羅,其收藏有相當規模。
藏品中有〈唐褚遂良蘭亭序〉卷及〈唐懷素小草千字文〉卷兩件珍品,因而取「蘭」、
「千」兩字為其齋名。
台北鐘社,似於有形無形中,不拘人數,三五成群,時時會集,即以林柏壽為社長 。
其妻陳瓊枝(1894) 為廣東巡按使進士陳望曾之女 ,
擅長語言學及洋琴彈奏 …..
林柏壽享受92歲高齡, 墓據說在八里觀音山 , 並不在土城家族墓園之中。
1909年,林家創辦林本源製糖廠,林鶴壽擔任第一任董事長,是當時林家最具代表性的企業。
1914年林柏壽設立台灣煉瓦廠,可以說是林家跨入現代產業的第一步。
之後,林家又陸續成立了好幾家企業。
不同於其他兄弟,林松壽(林維源四子) 早年到北京 , 曾擔任過袁世凱北京政府的交通署長 ;
之後因參加反日運動,遭日本人監視,只好離開台灣到廈門,享年47歲。
至於林維讓的兩個兒子林爾昌及林爾康 ,
因大多生活在廈門 ,且都英年早逝 ;
死後應該都葬在福州一帶 ……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