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本源家族,或稱板橋林家,為台灣五大家族之一,自台灣清治時期發跡於台北板橋。

「林本源」並不是一個人的名字,而是板橋林家的「商號」。


林家祖籍是福建漳州府龍溪縣白石堡吉上社人,開臺祖林應寅於乾隆四十九年(1784)攜長子

林平侯渡海來臺灣於臺北新莊落腳。 林平侯後來經營米業、鹽業,在林爽文事件中物價暴漲因而

糶米致富,並且捐官入仕,曾任新竹縣丞、後升柳州知府,後辭官專心營利,

又因新莊(興直保) 泉州人聲勢太盛,舉家遷居桃園大溪避亂。


林平侯遺囑死後取「飲水思本源」之義將家產分為「飲記」、「水記」、「本記」、「思記」、

「源記」五記,分別給林國棟、林國仁、林國華、林國英與林國芳五個兒子及其後代(長子林國棟

早逝,「飲」商記由其後人承擔)。


其中分得「本記」、「源記」兩部分的林國華與林國芳為同母兄弟,將其商記合併為林本源,

遷居板橋,就是今日所稱的林本源家族。

其居住的大厝(即板橋林家花園)富麗堂皇,現在是板橋地區最負盛名的古蹟與觀光勝地。

林本源一族至今仍有不少後裔在板橋一帶居住。



按: 林平侯(1766-1844)字向邦,號石潭,福建漳州府龍溪縣白石堡吉上社人,林本源家族始祖。

 林平侯於乾隆四十九年(1782) 隨父林應寅前來臺灣,在臺北新莊定居,並隨父一起從事米鹽生意,

據說16歲時,年輕力壯,天資聰穎,富有企業經營與規劃的長才,又能吃苦耐勞,為米商鄭谷累積

龐大的財富,深得老闆的信任與栽培,爾後,老闆送了他一筆資金,讓他獨立發展。



林平侯天縱英明,自行開店並發揮經營的才華,獲利豐碩,爾後又與林紹賢聯合辦理台灣的鹽務,

並兼營帆船客運和批發生意,往來於台灣和大陸之間,

成就非凡,並成為台灣發展初期最有名的富商。


1787年,林爽文事件引發通貨膨脹,導致米鹽漲價,林平侯也因此躍身為商業鉅子。

之後,又以數十萬兩銀捐得新竹縣縣丞。1806年之後,又以捐官方式捐得同知,並分發廣西。

歷任潯洲、桂林,後因政績頗佳,升任南寧與柳州知府。

1818年告老還鄉回到台灣,依然鉅富,因新莊泉州人兵聲猛烈,舉家遷居大科崁。


進而又開墾淡水之野土地,遠及噶瑪蘭,並開闢了淡水至噶瑪蘭的道路。

並從福建家鄉招來兄弟來臺開墾,在桃園、宜蘭、台北等地為後代留下了龐大地產,成為台灣最大的地主,

曾擁有5000多公頃土地。

林平候富了之後,想到族人中尚有貧困之戶,於是仿傚范仲淹建義莊的方法,置良田數百作為教養費,

又捐資學租,修建淡水文廟以及海東書院,以培養知書達禮之人。

林平候還修築永豐圳與大安圳兩座水壩,灌溉遍及板橋地區,面積達1800公頃土地。

1844年去世前,曾將財產分為「飲」、「水」、「本」、「思」、「源」五商記分給後代,

分得「本」、「源」兩商記的兩子林國華與林國芳將商號合併並冠以姓氏,即為現在所稱

的林本源家族,林本源家族遷往板橋後位重一方,即俗謂之「板橋林家」。


林平侯的墓位於三層變電所對面 ,占地廣大 ; 惜外圍圈以鐵絲網籬 ,

無法親近一探 , 根據資料 ,墓碑上的文字為:

咸豐七年歲次丁巳秋九月  皇清誥授通議大夫、三品銜、廣西柳州府知府,晉封榮祿大夫、

顯考石潭林公佳城, 男國華、(國)芳,孫友遜、(友)逢等仝立。

又從網友的介紹當中, 得知林平侯享壽79歲 , 卒於道光二十四年(1844) ,

咸豊七年(1857)才遷葬現址。

遠看其墓碑斑駁 ; 確認其為一古墓無疑 ……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