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春秋吳國到元朝開鑿的運河,
不僅是全世界最早、也是最長的一條古運河,更是內陸重要的航道。
現代人口中的「大運河」,全名叫「京杭大運河」,又稱「京杭運河」。大運河聯絡北京,天津、河北、
山東、江蘇、浙江等地,將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等五大水系連成一氣,成為完整的水運網。
南方的糧食、絲綢和物資,經由大運河運送到北方,在當時堪稱是重要的經濟命脈。
鎮江到杭州的江南運河,又稱江南河或官塘河,為京杭運在長江以南的一段,
全長400餘公里,主要將長江和錢塘江聯結在一起。運河所經都是江南富庶之地。江南運河北起鎮江,
經常州,無錫,蘇州,嘉興,直到杭州。
明代以前,京杭大運河均是取無錫城內徑直而行、穿城而過,
元代《無錫志》曾載:「運河越(無錫)州城,勝七百石舟」,
直至明嘉靖年間為抗倭計,才將運河改道,繞城而行,而城中舊道易名「直河」。
運河舊稱為「塘河」,無錫城北段運河為「北塘」,南段則名「南塘」,而無錫南門(望湖門)
外至與伯瀆港交匯處,即今清名橋歷史街區,便位於南塘。
遊客來到清名橋街區有一項重要的行程便是夜遊古運河……
行程中參觀了幾個歷史遺迹,如永泰絲廠舊址、祝大樁故居、大窯路窯群遺址博物館,
靜靜地闡述無錫曾作為「絲都」、「窯碼頭」的輝煌歷史。
永泰絲廠舊址即中國絲業博物館。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無錫籍資本家周舜卿與薛福成
長子薛南溟合資在上海創辦永泰絲廠,後薛南溟於1926年將廠遷回無錫,設於大公橋旁。
該廠所生產之「金雙鹿」牌白廠絲暢銷歐美。
薛南溟幼子薛壽萱又在1930年研製出二十緒立繅車,為國內首創。
1949年後,改為國營無錫絲織二廠。2009年3月,在廠址上建成中國絲業博物館。
祝大椿(1856-1926),字蘭舫,祖居伯瀆港,自幼在冶坊學徒,
清光緒十一年(1885),在上海開創源昌煤鐵商號,後在滬、錫相繼開辦源昌碾米行、華興
麵粉公司、源昌繅絲廠、怡和皮毛打包公司、公益紡織公司、源昌軋花廠、恆昌源紗廠、龍章
造紙有限公司、源康繅絲廠、福昌繅絲廠、惠元麵粉廠等企業,並先後在蘇州、揚州、常州、
溧陽、南通等地投資開辦電力公司,有中國「電力之王」之美譽。
祝大椿故居位於伯瀆港岸邊,建於清末,民國初年曾改為大椿小學堂。
1949年後,曾劃入新擴建的王源吉鍋廠。現存建築有三進,均為面闊三間的硬山頂平房。
尤以第二進做工最講究:梁架雕如意雲紋,前為船篷廊軒。
東軸線上有轉盤樓一座,前樓三開間,後樓四開間,均為兩層;西軸線上為面闊六間的平房。
2006年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在南長街東岸的伯瀆港河口一帶,聳立著數量眾多的磚瓦窯,舊時此地被稱為老窯頭或南門窯。
因其產品「大窯貨」區別於其他地區的「小窯貨」故得名「大窯坊」,
1932年定名為「大窯路」,沿用至今。
在大窯路沿線,至今仍能看到的古窯,延綿達1.5公里之遙。
據載,這裡原有磚窯100座,現在殘存42座,中較完整的約19座。大部分是倒焰窯,少數為環窯。
其數量之多、分布線之長、保存之完整,實屬少見。
大窯路一帶的窯業,興於明代,盛則於清、民國,
嘉慶年間甚至承接過故宮金磚之燒制,民間有「上塘十里盡開店、下塘十里興燒窯」之說。
2013年,大窯路窯群遺址由無錫市級文保單位直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目前已規劃為窯群遺址博物館,列入遊覽水弄堂的一處景點……
清名橋古運河街區,是大運河畔典型的江南水鄉,被譽爲「江南水弄堂」。
街區由南長街、京杭大運河無錫段、南下塘、伯瀆港、大窯路一帶等具有豐富歷史文化
底蘊的區域組成。
街區以古運河為軸,佔地18.78公頃,由寺、塔、河、街、橋、窯、坊眾多景觀組成
特色環境,構築了獨具風韻的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