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西村舊名「下見口」或「下徑口」,

因此地聚落在四股圳入海處,似可看見河口故稱之為「見口」。

大正九年(1920) 重新劃分行政區域時 , 因其從前屬線西堡境內,於是以堡名為其庄名。




清雍正、乾隆之初,彰化大墾戶楊志申家族和雲林大墾戶張士箱家族墾殖本地,招墾佃戶而來,

居民大多從中國大陸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移墾入居,形成聚落。

據族譜資料,一帶在雍正年間 ,有晉江縣人莊允權、柯文捷入墾於此,至嘉慶年間,

再有晉江縣人許元洋 者來墾。




該地東鄰德興村、南有寓埔村、西臨彰濱工業區,北與頂庄村為鄰。

主要聚落為口厝、下見口、柴寮。口厝,舊稱「徑口厝」。

「徑」即小路,「徑口」指此聚落有通往海口之小路,因得稱,後縮名為「口厝」。


下見口,舊稱下徑口,相傳清乾隆初,有黃思觀者,泉州府晉江縣人到徑口厝拓荒建莊。

後來其子黃仁炎,另闢一部落於其下緣,比稱下徑口。後可能因口誤而為「下見口」。

寓埔村又稱牛埔 古時寓埔為荒煙漫草之地。 在下見口西南方四公里處,在寓埔村境內。

聚落建於四股圳的北岸「 寓」係「牛」之雅字。往昔為放牛之埔地,因得名。

居民又多為楊姓…..

位於北側的頂庄村舊稱「頂見口」,與南方之下見口對稱之,今屬頂庄村,

據傳康熙年間,有林 文玉等五人合股開墾一帶之土地,墾成後在此成莊。




本村地處彰化縣西北端「風頭水尾」之處,位於線西鄉東北方約一公里處。地形平坦,

屬於大肚溪沖積平原的一部份。

該區居民之姓氏以張、林、黃三姓居多,其中黃姓多亦遷自於寓埔;

此區黃氏宗族祖籍地多為福建省晉江縣東石鄉永坑村。


本地自墾拓初期,受到生活環境險惡及季節風流的影響,著重風水之說,遠較他地為盛,

因此種種風水之說 、防禦設施(如池塘、山崙) 以及避邪物甚多 (如擋煞牆) …..

是這一區傳統民居很大的特色



一般的擋煞牆,用於抵擋前方之煞氣穢物,使其不沖煞到神明以及祖先牌位。

見口地區大致包含了今彰化縣線西鄉線西、頂庄、寓埔、塭仔、溝內等村範圍。



頂庄村內最具有特色的民居建築 ;

村庄外大路旁有一古厝, 嚴格說來可說是當地最為華麗的建築 ,

傳統三合院, 有著小巧的門樓 ,搭配身後混合著日治時期巴洛克風格山牆的洋樓 ,


研判是當地地主或仕紳的宅院 ?

資料上顯示為辛家古厝 , 不過卻無任何相關記載……處於一片漫草之間 ,無法臨近 ;

可惜之至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