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雍正、乾隆之初,彰化大墾戶楊志申家族和雲林大墾戶張士箱家族墾殖本地,招墾佃戶而來,
居民大多從中國大陸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移墾入居,形成聚落。
至今有頂犁本莊(5-14鄰)、田中(15-17鄰)、坎頂(18-20鄰)和山寮(1-4鄰)等聚落。
地名由來是昔日與下犁村合稱「三十張犁」,即墾地有一五○甲。楊氏與張氏招募佃戶前來,形成聚落於
今番雅溝排水和四股圳之間,莊名初稱「抵六莊」,以平補族阿束社頭目抵六為名。
因開墾地有三十張,稱之「三十張犁」。
(下犁村柯家古厝)
推估於清道光、咸豐年間,才改為今名頂犁、下犁,地名因位於三十張犁之方位而有所得名。
頂犁本莊之姓氏以謝、黃、陳為多,其中慶安宮一帶為謝姓居住密集居,分頂謝和下謝,
其中下謝,祖籍福建泉州府大田縣,另黃姓與塭仔之永坑衍派黃姓同屬一系,同屬移居至福建漳州府
龍溪縣,有黃際福移至此。
下犁一帶招佃而來的移民,以陳、柯、王、黃,許,謝等姓氏為主,
布於十三、十四鄰柯姓,來台祖為敗國公女子仁公,原居福建南安縣後壁埔,與兄公渡海至台,
初抵鹿港溝墘,支派子孫留於鹿港俊頭厝,仁傳五子,即儀敏、儀剛、儀開、儀淋,
大房儀敏與二房儀剛部分子孫留置圳頭厝,二房部分後代與三房儀開大部分子孫進至和美鎮平里,
四房儀策則移至南投埔里,五房保淋則遍徙至該社區,分布於十四、
十五鄰,屬於庄尾一帶 ; 目前還留有一古厝 , 頗有古意只可惜維護狀況不佳……
頂犁聚落內有姚姓古厝,其家族昔日以中醫為業,其地被成為「藥店口」;
古厝位於線東路與頂犁路口東側。為姚金水、姚清派與姚宗旂三代經營中藥店號所在,從日治時期
即開始經營,一直到民國80年代,仍有中藥零賣。門額標示有連春堂的商號……
此棟古厝亦有近80年歷史,其建築風格為閩式平房商號建築,建築形式為一開間三落縱形。
整棟古厝環境前有鳳凰木,再前有圳溝排水,加上古厝本身紅磚映輝,使景觀優雅景緻,又臨
社區重要道路─線東路,使之成為本社區一處絕佳景點。
山寮一帶的謝姓古厝群,其家族為地方望族,因子孫繁衍,家居遂拓展開來,
其地一帶被稱為「謝厝內」;
(山寮謝家古厝)
惟維護狀況也不甚理想…..
陳家古厝位於頂犁路46號。為日治時期頂犁保正陳獻棠所建,依左護龍之門楣上落款年代所示,
應是昭和十二年(1937)建造。同於許多日治時期的保正古厝,於牆面與窗台雕畫飾字,美輪美奐
呈現紅磚抹璧之上。
(頂犁陳保正古厝)
德興村舊名十五張犁。地名起源於墾成農地之面積 有七十五甲,故稱十五張犁。
據云最初遷入者為姓吳 ,後來有許、陳二姓墾民來墾。今居民中以許、陳、林姓氏為最多。
位在德興村的德興古厝,是屬於傳統建築風格的純閩式三合院古厝,亦為五落正身的大宅第。
古厝為一獨立三合院,左右各有兩條護龍,正身大門供神明廳,亦供奉祖先牌位,屋前有一門牆,
有一外山門做為入口門道,並有做成門聯的外框。
整座古厝除正身中央三開間有做成架桐式木構造外,其餘皆為硬山式格式,整棟建築精華集中
在正身中央三開間,也即公廳的位置,屋頂有做成燕尾式翹脊頂,內外裝修所有木雕、彩繪及
裝飾皆有一定的水準。
按: 許氏入閩,支分派衍,以瑤林、蓬山二支族眾最多,故有瑤林衍派、蓬山衍派等分堂號。
石龜許氏一世始祖愛公,生子三,長子達公分居大房蓬山,次子川公分居西 花,三子泮公開基瑤林
,計三大支派,分衍村落計300多個,散佈全國各 地,有浙江、江西、四川和廣東等省,在閩省的
有福州、福清、惠安、南安、 永春、德化、漳州和廈門等縣市。
其中長子達公學世睦,官宋侍禦,派衍東石大房鄉。
住居蓬山,故燈號稱–蓬山衍派。
牆上有蓬山商棧字樣 , 說明其為蓬山衍派 …..
每次路過有歷史古宅,看您文章都有不錯的收穫~一直在查張勝豐堂
每次路過有歷史古宅,看您文章都有不錯的收穫~一直在查張勝豐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