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崙開拓史,始自康熙四十年,由世居福建漳州詔安官陂的廖旭廷、廖必達父子,及廖朝孔兄弟
最先抵達崙背、二崙開墾,之後二十年間,他們的族人又先後結伴從詔安縣移民來台,散居於在西螺
地區七崁二十五庄,至於楊賢村最先移入開墾者為廖時北、廖永溫(雙廖),而義庄村則有廖丁選
(單廖)等人,至於楊姓人入墾楊賢村地區,則遲至康熙末年至雍正、乾隆年間。
其他大族為鍾姓與李姓、蘇姓相繼入墾二崙各部落,油車地區由李姓家族,永定區由鍾姓家族,
大家胼手胝足把一片荒草遍野,開闢成萬頃良田。
原本居住其中的平埔族巴布薩人則逐漸移往山區或同化於墾荒的漢人,
僅留下番社、新社、社口、貓兒干社的地名……
在雲林詔安客文化圈中,如崙背鄉崙前村的李氏、港尾村的廖氏、二崙鄉崙東村、崙西村、來惠村、
三和村、湳仔村、田尾村的廖氏、與大義村的 李氏等,這些聚落的最大姓氏都是比例超過50%的
單姓聚落,尤其以二崙地區的廖氏 最多也最為集中,這些廖氏也大多為雙廖(張廖)系統。
十八張犁的最初入墾者, 據考據是十二世祖廖朝著、廖諒可公等人。
張犁係指耕墾農地時,約每五甲地需要一張犁,或稱農田 五甲 之多為一張犁,此地因當時開墾時
備有十八張犁因而得名。
十八張犁社區雖然村子不大,不過這裡早期卻是相當富有的村庄,
村庄凋零破敗的古厝宅院當中,建於明治四十二年(1907),占地近五千坪,過去曾是三和村村民
學堂的永昌堂,最具有代表性。
其實這也是一棟廖家古厝……
其門樓的樣式在臺灣的古厝建築中, 可說是獨一無二的。
明鄭時期,張元子公十二世孫廖朝著公,從漳州移居臺灣,著落於今二崙鄉湳仔村,以開墾土地為生。
經過幾代先人的慘淡經營,至十七世廖名大(外號廖大) 時, 當時的廖家擁有田園三百多甲地。
廖大即託人從 唐山請來了有名的地理師及建築師傅興建了現今十八張犁之宅院,占地共四、五千坪,
座南朝北,就位於虎尾往崙背路旁,距今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 。
從大門門進入了宅院,外有圍牆三層,前層院落有涼亭、花園以及石燈座。
二層護龍院前設有小圓環、升旗臺,護龍之後端接連一間圖書館,專門供給村民讀書的地方。
走進前院時首先遇見拱門,相互對立,旁邊依附著五、六十年生的臺灣杉,綠鬱參天。
八卦拱門外牆上雕塑了優美的壁畫,可惜飾樣已脫落了不少,內牆有美麗的陶瓷壁畫。
正廳之左右宅院水車堵各有一排交趾陶作品,已遭宵小破壞。
民國七十五年韋恩颱風侵襲結果,古厝屋頂被風吹落,樑柱部分受損,
雖然如今盛況不如從前,但部分保存情形良好,隱約仍可窺見從前的輝煌歷史…..
如今物換星移,前院別緻的燈座、池塘等都已荒廢,
原本佇立在大馬路旁的宏偉建築,隱沒在花草樹木中,
一點也看不出來
這裡曾經是昔日當地最為氣派的宅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