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崙鄉,昔日為洪雅平埔族南杜根據地, 地名 源於早期漢民於兩座凸起的小沙崙間建庄 得名。

明鄭時期,鄭氏部將曾短暫屯墾, 清康熙、乾隆年間,廖、鍾、李、林、劉 等漳客泉宗姓墾戶

大規模開發,墾業因是大展 。



清康熙年間,漳州詔安廖朝孔等 張廖家族入墾,墾首王玉成開中北部,築西 螺庄,

之後,鍾、李、林、吳、程、陳各股 勢力進駐,百家齊放,但也因爭逐地利展開 血汗交織的鬥爭,

著名的廖家對鍾、李三姓 在清代中葉仇殺數十年的「分姓械鬥」,更 是慘烈。




 

根據相關 資料顯示,雙廖(張廖)氏來台的開墾地區大多集中在雲林的西螺及二崙一帶,

這個範 圍與後來的西螺七崁聚落的區域是類似的,因此順著其開墾的沿革脈絡的紀錄,

雙廖(張廖)氏入墾西螺、二崙、崙背的時間約在清 康熙年間,是當地人口數最多的姓氏。




最早來台的雙廖(張廖)氏宗親應屬進入二崙 開發的廖朝孔兄弟,受到他們來台開發的成果,

在禁海令逐漸鬆弛的康熙末年,可以 發現有大批的雙廖(張廖)氏宗親進入此地開墾,

且多集中在西螺與二崙一帶,由此地 開始並逐漸拓墾到台灣的其他地區。



透過以上各三大姓氏的移民歷程所示,雲林詔安客來台的時間甚早,幾乎都在清 初至清道光年間,

而且其開發的區域也大致集中,鍾氏多聚集在崙背、二崙偏北的交 界一帶;

李氏較為分散,一部分集中在崙背羅厝、崙前、阿勸鹽園一帶,另一部分集 中在二崙的油車、

楊賢等地;雙廖(張廖)氏則比較集中在西螺、二崙一帶。




在雲林詔安客文化圈中,如崙背鄉崙前村的李氏、港尾村的廖 氏、二崙鄉崙東村、崙西村、

來惠村、三和村、湳仔村、田尾村的廖氏、與大義村的 李氏等,這些聚落的最大姓氏都是比例超過

50%的一姓村124,尤其以二崙地區的廖氏 最多也最為集中,






這些廖氏也多為雙廖(張廖)氏。

在姓氏統計中,還可觀察 到此地區的姓氏大多以廖、李、鍾三大姓氏為主,

按照其比例來看恰巧與詔安客文化 圈中,以雙廖(張廖)氏的人口最多、其次是李氏、接著是鍾氏,

是為詔安客的主要三 大姓氏……





二崙的開拓史,始自康熙四十年,

由世居福建漳州詔安官陂的廖旭廷、廖必達父子,及廖朝孔兄弟最先抵達崙背、二崙開墾,

之後二十年間,他們的族人又先後結伴從詔安縣移民來台,




散居於在西螺地區七崁二十五庄,至於楊賢村最先移入開墾者為廖時北、廖永溫,

而義庄村則有廖丁選等人,至於楊姓人入墾楊賢村地區,則遲至康熙末年至雍正、乾隆年間。

其他大族為鍾姓與李姓、蘇姓相繼入墾二崙各部落,油車地區由李姓家族,永定區由鍾姓家族,

大家胼手胝足把一片荒草遍野,經營得如今稻浪翻滾、碧綠瓜蔬、風景迷人。



原本居住其中的平埔族巴布薩人便逐漸移往山區或同化於墾荒的漢人,

僅留蕃社、新社、社口、貓兒干社的地名。


入墾打牛湳的先民為廖德永、廖盈邱等人。

昔日這一帶地勢較低窪且表土疏鬆,大都種植甘蔗、甘藷、落花生等旱作物。

至春季甘蔗採收期,常有連綿春雨,蔗園以及農路呈現泥濘狀態,搬運甘蔗的牛車,經常深陷泥濘,

眾人便戲稱此村落為打牛湳。湳是閩南語土語,意指泥濘之地。





廖家古厝位於鄉道旁, 是聚落中保存最良好的古厝……

二崙目前留存的傳統建築可以說是雲林詔安客鄉的重要資產,

這些傳統民居少數始建於清末(1895)前,大多數集中在日治時期1910-1930間建成或更築,





從這些宏大的祠堂、民居建築中的彩繪裝飾與雕刻工藝

可以想見當時二崙鄉「詔安」地方仕紳富裕的景況。

廳內有彩繪匠師柯煥章的作品…..

 

(部分資料引用自:  阿達瑪  隱野民居)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