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螺老街是早期台灣水陸貨運交流的重鎮之一,當時最熱絡的交易場所就是現在的延平路,

商店、茶館、旅社、藥舖等。西螺延平老街與斗六太平老街的建築屬於同一時期,皆是日治時期

引進的巴洛克風格,迄今也約六十多年的歷史,





街屋多為二、三層樓,屋身正面上層造型多樣的女兒牆是整體建築最醒目的部份,

採幾何形式及流線形變化,輪廓鮮明;四柱三間的設計是典型分段隔面方式。






老街上的圖像與建築輪廓,有一種古色古香的味道,別有一番懷舊風味!據

雍正二年(1724 )諸羅縣知縣周鍾瑄編撰《諸羅縣志》:






康熙六年(1721 )已有西螺保記載,及在《諸羅縣志卷二規制志》水利項,記載有關雲林縣

地域的18 項水利設施中,屬西螺的有「鹿場陂」、「打馬辰陂」、「西螺引引莊陂」三項,

其工程均由知縣周鍾瑄捐穀或銀助「莊民」或「番民」合築,可證明西螺已有相當 程度的開墾。








在康熙末年至雍正年間大陸的移民熱潮中,福建漳州府詔安縣人,王玉成入墾西螺公館、北、

中部區域,接續西螺各地都有移民進入拓墾,其中以官陂 廖姓族人移入最多。






直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 ),漢人廖輝煌自福建省詔安來西螺經營「玉山商號」,廖金算經營

「玉興號」,廣東潮洲海陽縣人林集山來創設「廣合商行」…由以上得知,清初,西螺街市已

具相當商業規模。



清嘉慶至道光年間,西螺因入墾者眾,農業發達,人口迅速繁衍,聚落和營商的市集出現。

依據嘉慶六年(1801)的一紙「杜賣盡根契」契文中可知,當時西螺已呈商店相連,商街之樣貌,

並有店舖買賣情形。可知西螺街的商業活動頗發達,實為商業繁榮 的顯現。




日治時期,西螺街(延平路永安、中和里路段)得利於緊鄰濁水溪渡船頭,交通運輸便利,

所以農產、加工等商業行為更為顯著。成為台灣中部地區南北雜貨重要的交易場所,街頭附近

的店家與東市場成為商業活動最頻繁的黃金地段。



老街上的街屋建築約建於日治時期昭和十二 年前後(1930-1945 )。

建築形式 自由無一致性,大部份為現代主義建築,簡約線條型態(如金玉成鐘樓、齒科),

少數為仿巴洛克樣式(如裳屋、泉成醬油) ;斜瓦屋頂,多數有陽臺,門窗為木造幾何圖型窗櫺。




建築材料立面外牆多為洗石子,磚造砌成的建築體,樓層多為木造結構。


樓層大多為二樓,只有少數的三樓及一樓平房。

建築基地型態 狹長型街屋,多數為二進建築。第一進店舖,第二進為住家,如有第三進,

則第二進多為輔助店舖生意之加工空間,第三進才為住家。各進間以天井相隔。



西螺狹長型的二三層洋樓建築中, 呈現出一種特有的「商工住」三者合一的家族社會生活空間。

延平老街是西螺早期商業區,目前仍遺留下不少保存完善的建築物,



例如金玉成鐘樓、螺陽齒科,還有之前為「捷發乾記茶莊」,目前已成為西螺旅遊「問路店」

的老街文物館(螺陽文教基金會)。





 

再一次的探索, 發現更多西螺老街的不同視野……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