埤頭里舊地名稱為「埤頭埧」,在清代時分為「頂埤頭」及「下埤頭」兩區域。
清代入墾本地者開闢農田灌溉水源,在引西圳之此段,築堤設置水灞,從林內烏塗村濁水溪
南岸溪水口引水灌溉,埤為蓄水之處,圳則為灌溉之渠。此處乃「西螺引引庄陂」之源頭,
且有擋水的堤岸(即指「埧」)以控制灌溉水量,遂以此呼該地「埤頭埧」。
在日治時稱「埤頭埧庄」,亦將廣興庄併入。
大正九年(1920)改為「埤頭埧」,此稱呼跟「埤頭埔」同義,乃是用水池上方的荒地之意。
目前在埤頭派出所東南角一百公尺處仍有水閘門。
聚落沿省道一號道路兩側分布,高速公路則通過西側。而埤頭埧部落現在稱為頂埤頭,
因埤頭里在北的原因;東興里在南,遂稱為下埤頭。
東興里位於西螺鎮之東南側,舊地名有「下埤頭埧」、「頂崙仔」。
東鄰莿桐鄉甘西村,西毗廣興里,南接鹿場里,北與埤頭里交界,舊屬埤頭埧地區之「下埤頭」。
東興里當地人多稱「東興庄」或「下埤頭」。
東興里乃戰後雅正里名,原因是此地位於該鎮之東,取其吉祥之意,希望興盛,故取名「東興」。
本里居民向以務農為業,稻米及蔬菜為其主要作物。道、佛兩教為居民之主要信仰。
「下埤頭埧」是埤頭埧庄發展而成的南北兩大聚落之一,
頂埤頭埧在北邊的埤頭里行政轄區內,而下埤頭埧則位於南方東興里之轄區內。
位於東興里的林宅,始建於同治六年(1867)間左右,
閩南式磚造建築,外牆曾於日治時期修建,外部的木造結構保存完好。
正廳內的兩金柱間為七架形式,大通之上逐層疊置瓜筒、二通、三通、偷心造斗拱組台、
及月樑、各架檁等構件,形成精緻的構成效果。
在建築上,此建築牆身作法為斗子砌磚土牆形式,運用閩南尺磚平豎交替放置,形成磚體。
這種作法在清代極為盛行,使用範圍非常廣泛,一般屋舍的山牆面、正身正面牆面、
屋舍背面、窗下的檻牆與圍牆等處,均可發現這類的構造方式。
實心磚造方式,因磚材用料極多,較少使用在整片磚牆之上,往往作為斗子牆兩側收邊,
形成實心磚柱,或是作為門框、窗框收邊材料之用,
下東興林家古厝為目前西螺現存合院建築中最具特色的一座…..
(ps: 因緣巧合的問路, 竟問到屋主, 熱心地引導進入參觀 樂甚。 )
另有一林家古厝位於頂湳里,昭和十二年(1937)建。此建築為林德輝先生所有。
現今外貌雖無過多的裝飾圖案,但仍不失其典雅細緻的體態。
值得一提的是,其正身的前面有類似東興林宅、埤頭張宅、漢光蕭宅等合院的正廳,
另建一座歇山屋頂的「軒」,屋頂雖無燕尾裝飾於屋脊之上,屋頂下的大木部份也
改為水泥柱,整個形式仍極為秀麗。
此宅曾經大量的整修過,目前結構與外觀皆保存良好,
圍牆是日治時期所留下來的。
只是古樸之處就比不上其他三處古厝了……
(ps: 有關張崇岳古厝請搜尋另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