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之際,福建沿海居民為了遠避兵禍或饑饉,以及殘虐人民的官吏,甘冒 台灣海峽險惡的航路,

相渡海來台,另建家園。明神宗年間,約1600年前後, 一股黃吳蘇傅等四姓先民,先後定居本地墾殖,

是開墾本地的原始四姓。




後有大夥福 建泉州府南安縣十六都芙蓉鄉李姓族人五大房移入,族人眾多,遂成為本地最大氏族。

昔時墾殖之初,因耕地或排水或通路之爭,難免發生糾紛,是當時台灣各地數見不鮮 的現象,

而舉族由一地移往另一地,重新尋找耕地者,則到處可見。

本地原始四姓之 中,除了傅姓之外,黃吳蘇族人陸續遷徙他地,另謀發展,

留居本地者,僅寥寥數戶 而已。



原始四姓內的傅姓先民,來自福建泉州府南安縣桃源舖戶分枝十六都官園董頭社, 清乾隆六年(1741)

渡台,定居本莊。有一位俗名「傅元掌」 者,領導族人墾地開渠,籌建茅舍,為人熱誠豁達,樂於服務,

遠近村莊及來往商旅, 以及本莊居民,乃以「元掌」稱呼本地,於是元掌之地名就此建立。



台灣移民早期,各地以人名或姓氏為地名者,比比皆是,元掌即為一例……

據台灣文獻叢刊記載,乾隆五十一年(1786)林爽文舉事,翌年九月,賊黨分踞大埔林,打貓、

斗六門、水沙連、菴古坑諸處。」九月十五日, 「鹿港總兵普吉保領兵五千五百人,理蕃同知黃嘉訓

率義民數千人,往援諸羅,札 (紮)營元長莊。」云云。


可見當地「元長」 之地名,早在林爽文事件之前即已使用。

傅氏大宗祠肇建於日治時代昭和十年(1935),民國七十五年(1886)復遭兩次颱風摧殘 ,

遂倡議重修 , 於民國七十八年八月十五日入火安座暨舉行祭祖大典。


傅姓依廣韻記載,系出自傅說,唐世系表云:黃帝裔孫大田封于傅邑,因以為氏。

漢晉之世,北地靈州傅氏最盛。漢初傅寬隨劉邦打天下,獲封陽陵侯,任漢朝丞相。

西晉時,傅姓再入河北、江蘇、浙江等地。唐末隨中原南下移民潮進入福建。




明朝時傅姓已分布於江南各地;清初則進入台灣。

閩粵兩省賴羅傅三姓數千年來具有同宗手足之義,

其宗親族人,多來自福建之晉江、南安等縣……

祠中有重要匾額兩幅 , 分別為 :

昭和十年歲次乙亥陽月日置 董頭衍派 賴家源 書

乙亥年陽月吉旦 義方恢緒 林爐等 一同拜賀

正說明了當地傅姓的祖籍及由來……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