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濟堂前身為明治二十九年(1896) 建壇逾石尾,奉祀關聖帝君,神威顯赫為金瓜石地區之守護神。

明治三十三年仲秋,奉懿旨賜號勸濟堂,至明治三十五年始建廟現址,民國七十四年冬於殿後始建臺灣

首座純銅鑄造最高最重關聖帝軍銅像,民國八十六年六月二日安座完成。



勸濟堂尊奉關、呂、張、王四大恩主為主神,配祀有八卦祖師、福德正神。

後面二樓奉祀金面關聖帝君、玉皇大帝、天上聖母、十二元辰星君及太歲星君。

三樓則奉祀三清三寶祖師。為一綜合儒道佛等信仰的廟宇……




勸濟堂即金瓜石民眾俗稱的「祈堂廟」,祈堂路也就是據此而命名。

基隆客運台北往返金瓜石與基隆往返金瓜石的終點站便在此處。



明治二十九年(1896),在金瓜石聚落的上方「石尾」處由黃仕春與黃仁祥昆仲創辦一座神壇,

主祀關聖帝君,亦即勸濟堂的前身。

明治三十二年(1899)遷址「水管頭」上「赤牛仔頭寮」,改建草堂,供奉關公、呂仙祖、

張灶君、王天君四大恩主扶鸞濟世,稱之為「祈堂」(乩堂)。




明治三十三年(1900)奉玉旨賜號為「勸濟堂」,並且著作《如心錄》分元、亨、利、貞

四部善書,以「勸眾行善、濟危扶困」為宗旨。





後又因香火日盛,難以容納眾多信徒的膜拜,乃於明治三十五年(1902)在現址茶壺山和

半平山的連峰上興建寺廟。

昭和六年(1931)因「後宮礦業會社」在廟的前右下方擴建製鍊廠,造成地層滑動並牽動

廟基毀損,乃全部拆除重建,於昭和九年(1934)完工。

目前的廟貌大多是該次修建所留下……





民國72年(1983)拆建左右木造廂房改建為水泥樓房,又在前殿興建拜亭及鐘鼓樓各一座。

民國80年(1991)安置重達25公噸、高35台尺、手拿春秋書冊的純銅關聖帝君銅像完成,

成為金瓜石重要地標和守護神,也是東南亞地區最大的關公銅像。



勸濟堂的設計相當特別,採用了中西融合的設計。

勸濟堂內外殿木雕部分如神龕、神桌、樑、棟等,為國寶級民族藝師黃龜理壯年時期作品,

樑棟彩繪則是由彩繪匠師郭佛賜所作。


正殿內有一對花鳥人像石柱,採立體雕琢,造形甚美,為鎮堂之寶。

廟前廣場有「義聿長昭」碑,由著名作者唐羽先生主筆,藉以紀念黃氏昆仲。


堂內後院有尊二宮金次郎石像,勸濟堂以其努力向上的故事來鼓勵世人要勤奮不懈。

勸濟堂北面有景明亭可欣賞蜿蜒的金水公路、水湳洞與陰陽海,還可上朝日亭報時山棧道賞景,

或是從旁邊的步道登上茶壺山、金瓜石露頭。



往南就是著名的祈堂老街,可銜接至黃金博物園區,



正西面就是國際終戰和平園區—

昔日英軍戰俘營遺址。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