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臺灣輿圖〉康熙38-43年 (1699~1704)繪製 為中國現存最早的單幅彩繪卷軸台灣全圖,

全圖絹本設色,橫長536公分,縱寬66公分。

本圖由清廷委託西方傳教士測量、中國山水畫家完成,


全圖以中國傳統山水技法繪製,內容以寫實手法描繪出十七、十八世紀台灣西部由北到南的山川地形、

兵備部署與城鄉生活等人文景觀,可說是當年台灣社會文化生活及清初對台灣地理知識的縮影。

為現存最早的中國山水畫式彩繪台灣地圖,自日治時期即受到高度重視。


康熙、雍正、乾隆祖孫三代是清朝極盛時期,所繪製的台灣輿圖,有不少巨幅的捲軸圖,

畫工精細、壯觀,記錄了當時台灣的開發狀況,

除了北京故宮典藏部分輿圖之外,清末義和團事件後,一些輿圖流落在國外,

據輿圖蒐藏家魏德文先生表示,曾經在日本看到幾幅巨幅的台灣清代輿圖,

由日本圖書館及部分私人典藏。可見台灣巨幅輿圖不僅存於國內,留在外國的數量仍有若干幅,

日本民間甚至組織輿圖協會,專門蒐藏及研究歷史輿圖,值得國人關心。


臺灣博物館典藏的《康熙臺灣輿圖》是繪製于清康熙年間的絹底巨幅臺灣長卷軸地圖。

為現存臺灣地圖中最早的山水畫式彩繪地圖。畫心長522.9釐米,寬64.2釐米。

繪製年代約在清康熙三十八年至四十三年間(1699至1704),該圖1900年自清宮流出,

1902年流轉至臺灣。


全圖筆法細膩,設色精美,被譽為臺灣古地圖之最。

歷清一朝共有三幅臺灣輿圖,雍正時一幅,乾隆時一幅,原作現均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只有《康熙臺灣輿圖》收藏于臺灣博物館。


康熙臺灣輿圖為橫向長條捲軸,以中國傳統山水技法繪製,視點由臺灣海峽上空由西往東

鳥瞰臺灣西部,圖左為北,圖右為南。 內容則以寫實手法描繪出17、18世紀更迭之際,臺灣西部

由北到南的山川地形、行政兵備部署、道路與城鄉生活等景觀,可說是當年臺灣社會文化生活及

清初對臺灣地理知識的一個縮影,兼具地理圖、兵備圖、風俗圖等特性。

該圖在臺灣日治時期由臺灣總督府於明治三十五年(1902)年向新竹鄭用錫家族購入,

作為「臺灣總督府博物館」的藏品。

戰後國民政府接收臺灣,臺灣總督府博物館的藏品遂由國立臺灣博物館接收。


學者將《康熙台灣輿圖》及《乾隆台灣輿圖》 兩圖逐一核對發現: 

康熙與乾隆兩幅輿圖繪製的年代相距約57-59 年,不到一甲子的時 間,兩圖的內容出現巨大變化,

康熙佔領台灣後,台灣輿圖呈現的主體居民為原住民族。乾隆時期漢族聚落,已如雨後春筍 般崛起,

兩圖呈現此起彼落的狀況,代表著康熙時清廷對台採取消極政策,因此官方勢力侷限在西 部,


乾隆時對台改採積極政策,促使清廷勢力深入東台灣,乾隆台灣輿圖因而呈現出這種訊息,

這樣的發現改變了以往以為清末實施「開山撫番」政策以後,清廷才進入後山的看法。

康熙輿圖的山川名稱及原住民部落名稱,大多與康熙三十五 年版《臺灣府志》雷同。


康熙 四十三 年(1704)台灣府「諸羅縣」的縣署文武官職一律 從「佳里興」移歸「諸羅縣」內,

因康 熙輿圖所畫的諸羅縣署位置,仍在佳里興,並沒有「移歸」諸羅縣。

綜合前兩項意見,康熙輿圖呈現的可能是康熙35-43 年(1696-1704)之間的台 灣概況。


輿圖範圍(涉及的縣分) 台灣本島與澎湖群島行政區共有16 縣,相當 於本島西部沿海及平原,

除了花蓮縣與台東縣之外,涉及14 個縣分, 圖中部分山區出入口註明「內山、人跡不到」,

顯示清康熙年代 , 山區及東部仍屬原住民部落獨立區。

全圖筆法細膩,設色精美,被譽為臺灣古地圖之最,

被公認為國立臺灣博物館最重要的「鎮館之寶」。

(完)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