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中葉臺灣輿圖〉,彩繪紙本,縱四十六公分,橫長六百七十五公分。應係清內廷所藏,

為北平圖書館原藏,中央圖書館代管,現典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圖書館,編目名為「臺灣地圖」,


圖上無圖名,未記繪製年代且不著繪者。民國七十一年,當時代管的國立中央圖書館將此圖以

彩色影印卷軸方式發行,題為「臺灣地圖」,本圖因而得以廣為流傳。

本圖成圖時間不詳,但因圖上地物數量眾多,繪記詳細,專家學者得以據此考證本圖大略繪製年代。

陳漢光在其編著《北臺古輿圖集》中收有此圖,並說明:「考其內容所列建置,止於乾隆二十一年,

再觀其所載街庄,似可推定為乾隆中葉所繪。」



黃典權則著有〈「臺灣地圖」考索〉一文,以圖上繪有的官署及府廳縣城建置存廢年代為基礎,

相互比較,推定本圖的製作年代下限為乾隆三十二年。此外黃典權還進一步研究圖上展現出的某些

地名、軍備單位、註記,從中發掘了許多書本史料未記載的資訊。



這幅地圖提供了一份一般史料難詳的臺灣地區警衛或兵防的重要史料,

彰顯了乾隆三十、四十年這一時段安全措施的全面規模,值加格外珍視。

發表〈「臺灣地圖」考索〉的地理學家施添福對本圖的繪製年代另有不同看法:

在〈「臺灣地圖」的繪製年代〉一文中,施教授認為本圖繪製年代的上下限似應在

乾隆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之間。



夏黎明在其著作《清代臺灣地圖演變史》一書中亦採用此一觀點。

而洪英聖在《畫說乾隆臺灣輿圖》研究中則推測本輿圖呈現的內容,可能是乾隆二十七年

至三十年間的臺灣社會概況。



本圖繪製年代至今仍無定論,學者們比照圖上各建物在方志中的年代記載,

有時有矛盾產生,可能是因為本圖的繪製持續了數年的時間,

但從上述學者的研究中,至少可確定本圖繪製的內容當屬乾隆中葉時期。



在範圍及繪製方式方面,本圖類似〈康熙中葉台灣輿圖〉,南起「沙碼磯頭」(今恆春半島)

,北至「大雞籠城」(今基隆港外和平島),東抵山地,西至海岸,並兼及岸外的若干島嶼砂洲,

包含了整個臺灣的西部,而未及「蛤仔蘭」(今宜蘭縣)等「後山」(今宜蘭、花蓮、臺東、

屏東等縣的臺灣東海岸一帶)地區。


運用古式的山水示意繪法,缺乏經緯度或其他座標系統,亦無東西南北的方位標示,

圖採上為東、下為西、左為北、右為南的橫軸式畫法。

對城池的描繪比例特別放大醒目,如竹塹城、彰化縣城、諸羅縣城、臺灣府城、鳳山縣城等均

如實繪出當時的城門與城牆型態,不論是土城、柵城或環植莿竹,都清晰易讀;軍備重要據點

如紅毛城、大雞籠城及營盤亦以較細緻的筆法加以描繪。聚落均以寫實方式表達,且頗有規則

可循,數量方面則超出〈康熙中葉台灣輿圖〉甚多,


有記載名稱的原住民部落超過三百三十個,漢人聚落名詞則超過四百多個。

值得注意的是在〈康熙中葉台灣輿圖〉中主體聚落為原住民,但在本圖中漢人聚落已超過

原住民聚落,顯現出乾隆時期,臺灣各族群聚落急速變化的狀況。


本圖未採用西方傳教士引入的西式繪畫技巧,對於方位、距離、比例尺的控制,精確程度較低。

但擁有山水畫法筆工精美、內容詳實的優點。

圖上的許多部份,包括水係、港口、城池、官署、營汛、街肆、庄厝、社、道路,以及為數龐大

的各種旁註如里程、官兵配置、港口形勢等,在清代所有的臺灣全圖中,均屬最上乘。



若就一幅地圖所能傳遞的總體資訊而言,

不論是質與量各方面,本圖無疑是最傑出的一幅清代地圖。

乾隆台灣輿圖原典藏在北京故宮,二次大戰後國民政府接收台灣, 大陸因國共內戰國民政府失利,

計畫遷入台灣,民國三十七年(1948)精選部分文物移入台中霧峰鄉北溝,租借民宅典藏,

「清乾隆台灣輿圖」可能在此時隨之來台。

民國五十四年(1965)「中山博物院」(今台北國立故宮 博物院)落成,該文物移入典藏。

 

目前典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圖書館。

(完)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