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文獻記載,距今約六五○○年前的海侵時期到荷蘭時期,南台灣的西海岸線內分佈著幾處面積

廣大的內海(或稱潟湖),依其分佈主要有三,自北而南,依序為倒風內海、台江內海與堯港內海。

清代的志書記載,南瀛北邊有「倒風內海」,南邊有「台江內海」。至於堯港內海範圍,

大致包括現今茄萣鄉的大部分行政區範圍與部分的永安、湖內地區。

有許多小河流的 河水流入內海,這些流入內海的河流叫「海汊港」。

考古學家調查結果發現,許多史前文 化遺址分布在「海汊港」較高較平坦的河岸。

較有名的「海汊港」,在「倒風內海」有鹽 水港海汊(岸內溪)、鐵線橋港海汊(溫厝部溪)、

茅港尾港海汊(茅港尾溪)、麻豆港海汊 (總爺溪)等;

在「台江內海」有含西港海汊(七股寮溪)、灣港海汊(安順寮溪)、新 港海汊(大洲溪)、

大橋港海汊(柴頭港溪)等,都有密集的史前文化遺址分布。



除了「海 汊港」以外,流經南瀛 (臺南縣)的5大溪流-八掌溪、急水溪、曾文溪、鹽水溪和

二仁溪等,這些溪流和她 的支流沿岸,都會有史前文化遺址的分布。

尤其是大溪流和小溪流交會處,考古學家叫「 兩河流域」的河岸高地,

是台灣史前文化遺址重要分布地區。

古曾文溪三角洲向西北延伸成蕭壠半島與蚊佳半島,將沿海上下分成倒風及臺江兩個內海。

倒風內海範圍包含現今台南市北門區、新營區、學甲區、佳里區、鹽水區、下營區、麻豆區一帶。

清治時期倒風內海的海汊港分佈密集,比較著名的有鹽水港、鐵線橋港、茅港尾港和麻豆港等擁有

港口機能的市街聚落。船隻載運五穀、糖、菁(染布原料)等貨品從事商業貿易。

1711年至1730年為全盛期,港口甚至達20個。


其中的鐵線橋港、鹽水港、茅港尾港、麻豆港,不僅貿易興盛,也是縣治通往郡城的要道,

無論水陸交通或軍事地位上,皆十分重要。

1731年之後倒風內海急水溪和曾文溪的改道淤積逐漸陸化,港口數持續下降。

1904年日治時期的《臺灣堡圖》中已無倒風內海,成了一片平原。




清康熙末期所纂的《諸羅縣志》〈山川總圖繪記〉中的總圖即繪有這樣的情形,自臺南縣迆頭港,

經洲仔尾、灣港口、直加弄、管寮、西港、含西港、桌加、漚汪溪口,北伸延至蚊港青峰闕。

西邊為青鯤鯓嶼、馬沙溝嶼、北門嶼等嶼及其外圍為南北鯤鯓沙線,與臺南市西邊的海翁嶼、

隙仔、北線尾,接連安平南邊的七鯤鯓,形勢如貫珠般的沙線而成台江內海。



台江內海主要的港口則有 蕭龍港、西港仔港、目加溜灣港、新港等。

古曾文溪的下游在清初期是經由歐汪溪(現在的將軍溪)入海。



道光三年(1823年)七月間,因連日豪雨,山洪暴發,使得原來流經蘇 厝甲與檨仔林間,

北轉蕭壠社,由漚汪西流入海的灣裡溪挾帶內山崩陷的泥沙, 決堤改道經管寮向西,主流

由鹿耳門流注入台江內海,支流在鹿耳門東邊向南, 由安平角大港口入海。

十月以後北自嘉義之曾文,南至郡城之小北門外四十餘里,東自洲仔尾 海岸,西至鹿耳門

內十五六里,瀰漫浩瀚之區,忽已水涸沙高變為陸埔……

現今台南市的赤嵌樓,古代時樓前即為台江內海,與安平的「熱蘭遮城」隔著內海遙遙相對。

在曾文溪歷經了4次的改道之後,台江內海逐漸成為陸埔,以及人為墾殖魚塭,

台江內海因此退出舞臺,縮小至今的「七股潟湖」。

 

(部分照片引用自網路)

堯港(一說蟯港) 內海即今殘存之興達港內海潟湖。

興達港水域,古稱堯港,就是將白砂崙、茄萣和崎漏等庄所在的濱外沙洲和本島陸地隔開的潟湖,

從今日地形的高低起伏推測,昔日被稱為蟯港港道的主要潮流口,大 致位於今下茄萣和崎漏庄之間,

除此之外,在頂、下茄萣之間,以及在頂茄萣與 白砂崙之間,亦應各有一處潮流口,其位置各在

今嘉福村南的港口路和嘉賜村的 茄萣國小處。

內海潟湖原本水域相當寬廣,自荷蘭時期以降,即為本島南部的三大漁業中 心,

清代則有各種內海漁業方式的紀錄。

但歷經數百年來的天然淤積,以及居住在內海邊緣的居民填造魚塭和鹽田,

至今只剩五百多公頃的水域。

 

省視三大內海的變遷,不得不興起滄海桑田之嘆……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