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學甲為平埔族西拉雅族之居所,明永曆十五年,延平郡王鄭成功率軍入台,驅逐荷人收復故土,
之後置兵撫慰居民「西拉雅族」實行墾荒地為良田,蓄精養銳,時福建、漳泉兩地百姓,忠於明室者,
多從鄭成功入台,內有李、陳、謝、莊、郭、賴、吳、王、林、蔡、侯、戴、蘇等姓,漸移居宅子港、
大灣、頭港、紅茄、新芳、頂洲、中洲等一帶荒野,經年累月,人口逐漸增加,結成部落,
之後隨後漳、泉百姓移住者日眾,西拉雅族人被迫遁入山林,學甲遂成為漢人居住之地。
臺灣割讓日本後,轄屬鹽水辨務署學甲庄區,迨至大正九年(1920) 廢止廳署改設州、郡、庄時,
始重新改制成立「學甲庄」。
民國34年臺灣光復重歸祖國後,將「學甲庄」改為「學甲鄉」,直至民國五十七年二月二日再奉臺灣
省政府令准予鄉改制設鎮為學甲鎮。
今已升格為台南是學甲區……
相傳明末福建泉州同安縣白礁鄉陳、李、謝、莊等四姓軍民隨明鄭來台,並於將軍溪畔「頭前寮」
登陸入此開墾,陳謝兩姓多居「中社」、「縣內仔」,李姓多居「下社仔」和「七塊厝」,莊姓
則分居「後厝仔庄」,之後並向四面作放射狀的拓墾,分別建立包括學甲、中洲、大灣、草?、山寮
、宅仔港、學甲寮、倒風寮(以上八地隸屬學甲鎮)、三寮灣、溪底寮、二重港、渡仔頭、灰窯港
(以上五地隸屬北門鄉)的所謂「學甲十三庄」。
「宅仔港」位於急水溪的北岸,開發甚早,早期因有漁貨交易在溪畔逐漸形成「埠頭」,
又因遠觀狀似宅院,聚落因而得名。
宅子港開發甚早,明末清初鄭成功所屬將領陳一桂率軍隊自學甲將軍溪登陸,因來台逐漸增加,
軍民往東北宅仔港遷徙屯墾,後學甲李氏、學甲宮後莊姓和中社謝姓移墾始成村落。
學甲宅子港的李姓,據說是較早入台、且形成較大規模的李姓聚落…..
明鄭以後開始有大量的漢人屯 墾於此,當時急水溪由現在學甲「中洲」社區 一帶入海,
乾隆年間「宅仔港」已是熱鬧的河 港,然而急水溪幾次的改道,使倒風內海逐漸 淤積,
水域面積也因不斷新增的海埔新生地而 縮減,河港運輸的功能也日漸消失,原本熱鬧 的內海
蛻變成海岸平原,吸引更多漢人移入屯 墾,沿河岸發展聚落。
不過,河岸聚落的風險 就是台灣的洪氾,因此遷村之事在日治時期即 有歷史記載。
宅仔港聚落目前仍有多幢古厝,其中又以「李家古厝」的完整三大落最具規模及代表性。
參觀完李家古厝後, 習慣性地在聚落中走走看看 ,
窄巷中連臨時停車都不易, 卻意外中尋獲另一棟李家古厝 ;
三合院古厝仍維持完整, 門廳部分之雕琢仍美 , 足可與李家古厝媲美 …..
牆上掛著李文生的名牌, 姑且稱之為李文生古厝。
只是事後蒐網, 仍無太多有關的資訊…… 對於如此之華宅, 何以如此 ?
謹將所拍之相片發表, 供愛好者一同欣賞。
並待有知悉內情者, 提供資訊 ?
(ps: 參觀時請尊重住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