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鯤鯓代天府位於臺南市之西北方,居槺榔山之虎峰,地址是北門區鯤江里,為台灣頗具有規模
的廟宇建築之一、也是台灣最古老的五府千歲的信仰中心,稱得上是臺灣王爺的總廟。
代天府俗稱南鯤鯓廟、南鯤鯓王爺宮。內政部核定為國定古蹟,屬內政部管轄。
其建廟歷史已有三百多年以上,是台17線台南段的重要旅遊景點。
相傳於明朝末年,有王船漂流至臺南北門南鯤鯓沙汕附近,其中船內奉有傳說為跟隨唐高祖李淵
討隋建唐的開國功臣(相傳其名諱為李大亮、池夢彪、吳孝寬、朱叔裕、范承業)等五王神像以及
中軍府神像,被漁民迎接後而建草寮供奉。
後因神蹟顯赫廣布流傳,被當地信徒倡議建廟,於永曆十六年(1662)初期創建落成,
最初稱之為「南鯤鯓廟」,又呼為「開基廟」。
後因南鯤鯓沙汕淹沒衝毀,居民信眾決定遷徙,最後擇於北門地區槺榔山建廟。
南鯤鯓代天府供奉五位王爺,因此王爺誕辰日共有四個進香期,
尤其又以農曆4月26、27兩天、大王爺及范王爺的誕辰,是南鯤鯓最熱鬧的王爺祭,
除信徒外,各地王爺廟都組進香團前來,乩童亦大批湧進,形成全省乩童大會串,蔚為奇觀。
南鯤鯓代天府的建築特色也值得欣賞……
日治期間,急水溪泛濫,廟旁低地多成水域,經信眾趕築五王堤,才將基址保住。
但因棟宇失修,故有北門庄王謀等八人發起重修。
自大正十二年(1923)起工,昭和十二年(1937)全部完成,包括設置中軍府、城隍衙、
天公壇、娘媽宮及增建左右兩廂等。
民國三十九年(1950)屋頂漏雨,屋瓦及剪黏翻修重作,兩年後竣工,成為今日本體之外觀。
鯤鯓代天府的古蹟本體是一座九開間三進兩廂的建築。
外檐裝修以石材為主,花崗石和青斗石間雜,凹凸雕並用,風格上多為日治時期修建的手法。
又名青山寺的後殿,供奉觀音菩薩,旁祀玉皇上帝及註生娘娘,殿前也有拜殿連接,拜殿上安
八角藻井,雖然都已被煙燻黑,卻仍具莊嚴的外觀。
藻井下的正殿背牆,是利用澎湖的咾咕石切割拼成的八卦龜錦紋,象徵「迎財納福」,
也表明南鯤鯓與澎湖兩地間王爺信仰的親密關係。
代天府改築時由泉州匠師王益順負責,殿內臺南剪黏名匠葉鬃之的作品,極具藝術保存價值。
一來到南鯤鯓代天府,便可見擎天大山門鎮守,為亞洲地區最大的五門式木作牌樓,
上覆琉璃瓦,氣派非凡。
府內占地最廣的則為「大鯤園」,是面積達6公頃的自然式山水園林造景,特色為仿江南
園林所設計,歷經二十多年的雕琢有如明朝大觀園再現,主建築為五王總廟文化館。
(潘岳雄的門神彩繪作品)
全園樓閣內部對南鯤鯓代天府之史料、文物的展示,是相當值得一探的文化資產。
「南鯤鯓代天府五府千歲進香期」至今保留傳統進香儀式,深蘊文化意涵,
去年獲指定為全國第13個國家重要民俗文化資產,也是台南市第4個國定重要民俗。
南鯤鯓廟之分靈宮廟據說高達2萬1300間,
因此每年農曆4、6、8、9月的4次香期,
由各分靈宮廟籌組進香團前來祖廟的謁祖活動,
堪稱是全台規模最大的王爺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