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梓舊名楠仔坑,舊名「湳仔坑」,指「楠梓橋」至「興楠橋」一帶,地勢低窪,湳仔是閩南語

中形容低地之說法。後因改寫為「楠」,而有溪畔遍植楠木(即柟木)之說。

自明鄭時期開始漸有福建漳州、泉州一帶移民來此開墾,至清領時期漸成聚落。

日治初期在此處為臺南廳下轄的「楠仔坑支廳」,今之楠梓區範圍約為當時楠仔坑支廳下轄的

楠梓坑西側(今楠梓)、後勁北側(今後勁)、仕隆西南側(今右昌)等地。


大正九年(1920)台灣地方改制,實行五州三廳制,行政區重劃,

西側被劃入新設立的高雄州高雄郡左營庄,東側則屬新設置的「楠梓庄」(なんす)南側。

1924年高雄郡高雄街升格為高雄市, 楠梓庄被歸入岡山郡;1940年左營庄併入高雄市,

1944年廢楠梓庄,楠梓庄的楠梓、土庫、後勁三個大字劃入高雄市,其餘(今之橋頭)則併入

岡山街(今岡山、橋頭)。


戰後將後勁及右沖(別名右昌)、援中港、下塩田、下蚵子寮等大字整併為楠梓區至今。

一般習慣分為楠梓、後勁、右昌三大聚落。

雖然今書面文多以「楠梓」稱此地,但閩南語仍沿用舊稱「楠仔坑」…..


康熙五十八年(1719)崛起為「楠梓坑街」,為南路 沿線上的主要市集之一。

楠梓坑鋪的設立也反映了楠梓坑地處交通要衝,也許就在這一時期, 楠梓坑街已經成為

鳳山、旗山、岡山三地的交會點及貨運集散地,

「三山歸一坑, 前街透後巷」的俗諺或許已經出現。

乾隆二十九年(1764 年)《重修鳳山縣誌》中,已經出現楠梓天后宮相關的記載

楠梓天后宮位於楠梓區興楠路、鳳楠路與楠梓路交叉口,民國95年經核定為市定古蹟,

是一座兩進式兼帶左右護龍的傳統古廟,曾做過局部整修,但建築主體大多保持原貌。

楠梓天后宮最遲在清乾隆年間創建,已有200多年歷史,但砂岩砌成的外牆至今絲毫無損,

內部裝置更是典雅細緻,雕工精細宛如一座古色古香的小型美術館。

楠梓天后宮為一座兩進式兼帶左右護龍的傳統古廟,夾雜在周邊的現代高樓中,顯得很不起眼。

正殿上方懸有乾隆年間頒授神昭海表匾額,右護龍上方立有光緒五年鄧邑侯禁碑,

是當年鳳山知縣禁示丐眾,不得強行索討店家民宅碑文。


天后宮裝飾花雕,保有出色傳統藝術文物價值,尤為難得的是,

楠梓天后宮尚保有出色的傳統藝術文物,無論是屋頂的剪黏裝飾、三川門上的石雕與木雕、

左右護龍的磚雕,或是交趾陶燒的對拼場景、馬背山牆的懸魚花草、規帶間的紋飾作收等,

皆為難得一見的經典之作,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


室內拜殿內左右各壹尊副神,正殿中央為主祀神明,左右各有壹尊副神。

殿上方有古老及近代字匾,屋樑架以紅漆表面粉飾及龍騰彩繪裝飾。

後殿為佛殿,中央供奉觀世音菩薩,左右為十八羅漢及孔聖,屋樑架為紅漆及彩畫。

廟內有古楹聯數對, 可以想見其歷史 …..

恩加四海德配彼天 渡出眾生功崇乃后 弟子 李銅騫恭書

生湄洲而登天天長地久 自宋朝以護國國泰民安 晉水 蔡德裕 拜撰并書

咸豐戊午年桐月 日吉置 安瀾永慶 鳳邑下淡水 東港眾弟子 等仝敬立

咸豐戊午年葭月穀旦 澤徧滄瀛 本街 武生 陳元良敬書

聖德顯湄洲功參天地 母儀光楠梓福庇軍民 咸豐元年花月穀旦 署南路營觀音山汛官軍功 李明忠 敬奉 

仁壽共登萬里鯨波福地 觀音永奠千秋湄島慈帆 嘉慶丙午年花月置 晉水 弟子 林傳成 叩

由於4月28日是媽祖誕辰,楠梓區天后宮又是居民的宗教信仰中心之一,

每年都舉行民俗祭典活動…..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