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慈亭」是鳳山市歷史最久的寺廟,香火鼎盛,且位在最繁榮的市中心,與三民路家具

街形成路衝,創建年代比鳳山龍山寺還早,原先主祀觀音菩薩,最早稱為「觀音亭」。

先民以觀音亭為中心逐漸擴大聚落,成為清代鳳山縣境內最大的街市「下陂頭街」。   

 

「雙慈亭」最早開基的是後殿觀音亭,主祀觀世音菩薩,先民隨鄭成功來臺,奉祀觀世音

菩薩香火,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乾隆十八年(1753)增建前殿,奉祀天上聖母,二尊主神皆為女性,信徒感念二聖慈悲為旨,

合稱「雙慈亭」,地方上慣稱「天后宮」、「媽祖廟」、「大廟」。


乾隆五十三年(1788)縣署遷來下陂頭街,街市更加熱鬧,維持「雙慈亨」香火迄今不墜。






先後歷經嘉慶二十三年、道光八年、光緒十三年、民國六十一年、九十二年共五度重修,

古貌盡失,故未列為古蹟,




不過仍保有多幅匾額、對聯及石碑為憑,證明寺廟歷史久遠。

牌樓旁有大樹, 樹底下立有旗杆座, 不知其來由?

開漳聖王廟位於鳳山市忠義街,近年收回被佔用的廟埕後,廟埕頓時開闊起來,

臨中山西路興建一座雄偉的牌樓,交通方便。

此地村落昔稱「竹巷庄」,屬近郊小聚落,稱「聖王廟」、「林厝」、「竹巷」

幾乎是同一地區名詞,但以「竹巷庄」為庄名,隸大竹里。


來台的漳州先民攜來了原鄉開漳聖王的香火,

其中一支於乾隆三十五年(1770),在鳳山縣大竹里下陂頭街西郊,俗稱「竹巷」之村落,

設立土造祠堂,供奉陳聖王金身,接受庄民膜拜。



由於神靈顯赫,每有靈驗,後經多次重建,廟宇日益擴大,最盛時期,在清末日治之前,

擁有廟產四十多甲,與鳳山縣城內的龍山寺、雙慈亭、城隍廟被列為市區四大古廟。   

開漳聖王廟保存二塊重建沿革之石碑,其管理人李元平於昭和十七年(1942)擔任台灣

文化協會鳳山地區負責人,時逢日警制壓知識份子抗日,李元平被捕入獄,繼遭軍犬啃死,

震驚高雄州知識份子,廟方恐同志遭株連,將二塊石碑上的文字全部磨平,


此舉對於本廟歷史記載之損失,地方人士引為莫大憾事。   

現在的聖王廟建於民國六十四年竣工落成,腹地廣大,

每逢婚宴喜慶、藝文競技、政見發表時,廟埕人聲鼎沸。 

目前為鳳山地區少有的大廟埕…..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