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聖公祠座落於屏東市勝豐里,建於日治時期,宗聖公祠顧名思義即為祭祀宗聖公為主之宗祠,
在此宗祠內亦同時祭祀曾氏嘉應裕振公派下之六大戶先祖,可謂嘉應州曾氏家族遷居台灣屏東後
的主要精神所在。
縣級古蹟宗聖公祠,在文化上,不僅僅是客家移民活生生的生命史,亦是屏東曾氏家族於台灣
日治時期備受官方禮遇的見證;在建築工藝價值上,更是展現台灣日據時期中西融合藝術美感與
流行風格的一頁,與北埔的姜氏家廟並稱。
昭和二年(1927),由當時西山戶、九嶺戶、湍塘戶、南山戶、黃坑戶、蓼陂戶等六大戶之曾氏嘉應
裕振公派下衍台灣屏東後裔共同集資創建,六大戶族親公推曾經擔任過六堆義勇軍之中堆副總理曾寶琛
為宗聖公祠籌備總理,寶琛總理為黃坑戶24世孫,另推舉南山戶21世孫曾進祥與湍塘戶23世孫曾添興
為執行理事……
宗聖公祠興建期間,總理與理事們皆夜以繼日、宵衣旰食,六大戶族親共同努力下,歷時二年的
辛勞興建而成,於昭和四年(1929)農曆十二月十一日舉行落成大典,至今已有85年歷史。
宗聖公祠座北朝南,具備傳統客家四合院建築特色,為中國傳統式二堂二橫之架構,即為建築本體
前後兩廳帶左右二橫屋的平面格局,在左右二橫屋的平面格局呈現左右對稱。
建材以RC鋼筋結構建築主體,結合當時日本建築流行的歐洲巴洛克風格,再搭配日治時期備受
喜愛的洗石子建築工法,宗祠建築藝術創造在在展現巧思,
竹葉體書法字、泥塑、剪黏裝飾工藝、交趾陶、木雕、彩繪、畫作處處體現出藝術殿堂的華麗氣息,
無一不令人深切感受的到當時客籍匠師葉雲片和葉雲生以及木雕匠師葉金萬、彩繪匠師陳玉峰的用心,
尤以廣東大埔彩繪畫師蘇濱庭的擂金畫,更是一絕,無不讓人驚嘆曾氏昔日之名望。
前廳前檐廊步通為圓形斷面,穿出木短柱後,下方以通橢螭虎副拱接圓斗上托弧形正拱,
再以吊筒收尾承簷檁。步通上方以獅座為斗座,獅子頸部的鬃毛飄逸生動,左右互看嬉戲,
與流蘇花籃造型吊筒形成進入宗祠之目光焦點。
前廳棟架為大跨距之三通五瓜形式,大通為上窄下寬之蛋形斷面,具有葉金萬匠師之特色。
大通之上方以趖瓜筒瓜腳修長,刻工精細,大通下方之鳳形雀替為仿作新品;二通、三通至頭巾處
以立瓜筒上接八角形疊斗。
花拱主要以面對明間出拱,可見具葉派特色之螭虎栱。
後左、右步通上方以象座為斗座,祥象造型生動面帶慈祥,左右對看關愛,與牡丹花冠造型
吊筒作為前廳明間視景終點。
後廳前簷步口天花為捲棚形式,步口棟架較前廳大,左、右步通上之四個獅子斗座,公獅開口
含珠掛王牌,母獅閉口掛圓牌,左、右公母前後對角互看之情境,俏皮生動有趣。
步通穿出木短柱,下方以通橢螭虎副拱接圓斗上托弧形正拱,再以流蘇花籃造型吊筒收尾承簷檁。
後 廳棟架大通與前廳一樣為蛋形斷面,大通下之鰲魚雀替為仿作之新品。上方之趖瓜筒上接
八角形疊斗,其瓜鬚有七爪,中央三爪末端以吉磬形狀收尾,瓜爪修長環 抱,展現葉派之風格
及大木匠師高超之精度技藝。
二通立瓜筒形式為四瓣三爪,瓜瓣上之彩繪採墨底上彩之方式,頗有粵系精緻風格。
宗聖公祠興建時聘請當時業界匠師翹楚到此施展彩繪技藝,主場應為廣東大埔的匠師,
臺南陳玉峰負責前廳,臺北黃讚丁則負責室內灰泥壁畫。
( 據說是僅存由蘇濱庭繪製之門神彩繪)
六堆客家宗祠常以門對、棟對、柱對、碑文等形式,將祖先遷徙開墾、世傳家風、家訓等
意涵,蘊藏於書法文字中,宗聖公祠更是淋漓盡致。
環視宗聖公祠內匾、對聯及碑文,不僅文體有篆書、隸書、行書、楷書,還有民間的書寫體、
竹葉文等及金文、篆文類之特殊字體,其中尤以竹葉體書法特別富有藝術性。
走進正廳,中央擺放歷代祖先的神龕,祭祀的案桌按古制設計,上懸「天經地義」匾額,
闡明曾子的處世哲學,而左右橫屋則保留世祖曾裕振派下的祭祀空間,
充分展現客家人的儒學門風、慎終追遠、宗族組織等面向,是難得的文化資產。
正廳保有曾國藩及曾紀渠所獻之棟柱, 是極為珍貴之文物……
即便有些彩繪及雕花已剝落或是以新品替代, 整體而言 ,
其工藝水平還是極有看頭的。
感謝分享…!
感謝分享…!